頭頸癌好發中壯年 延遲治療增死亡風險

聯合報 記者蕭羽耘/台北報導

「頭頸癌」好發於中壯年,台灣男性死亡年齡平均59歲,發病年齡較年輕,被稱為「最短命的癌症」。國外研究指出,許多病患因疫情而延遲治療,恐增加3至9%的死亡風險,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也呼籲,癌症進展不等人,切勿停止就醫。

頭頸癌包含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說,根據衛福部109年國人癌症十大死因排名,口腔癌高居第六位,因為成因複雜、多數病患缺乏健康意識、畏懼治療副作用而拖延治療,導致近6成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或遠端轉移。

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理事長楊政杰表示,頭頸癌病患近7成5為中壯年藍領,工作中接觸檳榔、菸、酒等致癌危險物質年齡較早,病患確診時多只有40、50歲,正值生產力最高的時期,也使家庭頓失經濟支柱。

國外研究指出,疫情影響下,頭頸癌就診量降低,病患回診時的原發腫瘤體積明顯較大,恐增加3至9%的死亡風險。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醫師楊慕華也說,國內自5月起進入社區警戒,也發現許多病患有延遲治療的狀況。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提醒,癌症進展不等人,相較頭頸癌第一、二期的5年存活率60至90%,晚期確診僅剩40%,復發率、死亡率都有提高現象,呼籲民眾切勿中斷治療。

今年53歲的夏先生罹患頭頸癌,已穩定維持病情2年。圖/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提供

頭頸癌 癌症 腫瘤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