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罹癌率 楊慕華:多蔬果少應酬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
竹科人普遍外食,加上工作壓力大,如果無法選擇健康的生活型態,很容易陷入「癌症高風險界域」;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楊慕華說,「少應酬、品嘗相對健康的食品」,可以更快活。
42歲的楊慕華,帶領團隊發現頭頸癌不同其他癌症的運作機轉,受國際矚目,已3篇論文登上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排名第一的「自然細胞生物學」期刊。
他說,癌症是現代人聞之色變的疾病,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愈來愈多,許多癌症也有年輕化趨向,對處在高壓力鍋中的科技人來說,更需提高警覺。
怎樣降低罹癌機率?楊慕華說,先要了解自己是否屬高危險族群,不同癌症有不同族群,如肝癌,喜歡找有B肝、C肝的人,這些人就須長期追蹤,接受治療。
其次,檢視是否過著「危險生活型態」,台灣男性以口腔和肺癌居多,抽煙、喝酒、嚼檳榔就屬危險生活,又如大腸癌,長期外食的科技人就需檢視是否少蔬果、多肉食,儘量改變習慣。
第三,了解家族是否有癌症遺傳因子,例如大腸癌,好發於40~50歲,家族有多人患同樣疾病,就需小心,乳癌也一樣,如果一、二等親家人曾罹患,就需注意。
遠離癌症方法很簡單,楊慕華說,讓自己過「健康的生活」最重要,包括:規律運動、良好的飲食習慣、少應酬,下班寧可運動、休息,不要應酬。
楊慕華每天看病、巡房、研究、寫論文,還陪家人,每樣都做得好,他重視時間管理,依輕重緩急處事,「把最精華時間用在最重要的事情」。
這篇專訪今天上午8點15分在FM97.5「IC部落格」節目播出,網址:http://www.ic975.com,2周內可重聽。
推薦文章
-
中年人的平坦小腹不光靠少吃多動!她嘆交換代價巨大「反映你的經濟和心理」
-
一直放屁正常嗎?醫曝「連環屁」背後身體警訊!好幾天沒放屁也危險
-
腸癌健保給付再擴增、療程接軌國際 檢測與治療精準同步
-
輕忽發炎性腸道疾病警訊 小心「肚破腸流」
-
排便時你會坐馬桶多久?醫提醒超過這時間當心尿失禁、長痔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