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消炎藥,傻傻分不清楚? 3不原則避免抗藥性出現
常聽有人說吃「消炎藥」可以抗發炎,其實指的是「抗生素」!
抗生素跟消炎藥,差別在哪?
食品藥物管理署特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許筑鈞藥師說明,消炎藥是可以抗發炎的解熱鎮痛劑,或是類固醇等藥物。抗生素則是用來治療如細菌、病毒、寄生蟲,或是黴菌等外來微生物引起的感染,臨床上一般指的是抗細菌抗生素。
當抗生素殺死或抑制細菌生長後,才能讓感染部位的發炎症狀減輕、消除。食藥署指出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兩者實不應混為一談。
許筑鈞說明,抗生素的種類繁多,每種都有特定的有效抗菌範圍。醫師會根據感染部位、感染程度及病人採樣培養結果等判斷致病細菌種類,再依抗生素在感染部位的濃度、副作用的多寡、病人年齡及病人的肝腎功能等種種考量,選擇有效的抗生素並擬定療程時間及劑量,若要發揮作用,需要選對抗生素,並有足夠的組織濃度及治療時間,以免未達治療效果,反而在用藥過程中出現抗藥性細菌。
「三不原則」可減少抗生素濫用
要注意的是,未感染而濫用、選錯抗生素、未完成療程或藥量不足等不當使用抗生素的情形,便是造成抗藥性細菌的主因,要避免抗藥性細菌的出現,有三不原則可減少抗生素濫用:
1.不自行購買
抗生素屬於處方用藥,切勿自行至藥局購買,必須有醫師的專業判斷與檢驗,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以及選擇適當的抗生素。
2.不主動要求
許多人會把抗生素當成消炎藥,在就診時主動要求醫師開立,但若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不但會造成身體負擔,還可能產生副作用,有時甚至會殺死體內的正常菌叢,造成免疫力下降。
3.不隨便停藥
抗生素一定要按時服藥,並完成整個療程,切勿因症狀有所改善而自行停藥,以免造成細菌衍生出抗藥性,原來有效的抗生素也就不再有效了。萬一發生抗藥性細菌感染,世界各國都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需要民眾與醫學界共同努力應對。
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推薦文章
-
創意飲品瘋傳!黑咖啡+小鳥化痰粉=西西里咖啡? 醫師做出「這提醒」
-
氨基酸保健品非但無益反而是有害 教授告訴你攝取過量的後果
-
74歲嬤「天天擦止痛藥膏」竟差點洗腎!醫揭驚人真相 2類人慎用
-
研究揭3種蔬菜所含膳食纖維 可減低糖對身體傷害
-
它不是電子煙!新興毒品「喪屍煙彈」為何叫喪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