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平台一堆「AI醫生」散播假醫療資訊!研究員教如何識別真偽
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包括智慧型手機上的人臉辨識、照片校正修圖、地圖路線優化、聊天機器人等等,然而,AI技術似乎令原本就資訊爆炸的網路世界更是真假難辨,甚至輕易就能創作出一部「虛擬醫師」講解專業知識的影片,來自韓國、就讀東京大學的醫學人工智慧研究員Karis,就解釋他如何看待AI應用在醫學領域,並識別假醫療資訊的方式。
人工智慧推動醫療保健進步
文章中指出,即使AI技術存在不少爭議,但我們也不需要將人工智慧視為全人類的威脅,而是設法讓它們成為實現目標的工具。
以醫療領域來說,如果專家和人工智慧專家攜手合作,進行醫療和藥物研發,就能期待實現「精準及時的醫療」、「緩解醫生短缺與減輕從業人員負擔」、「降低醫療成本」和「延長健康壽命」等目標。
現在不少醫院逐步導入智慧設備與客服系統,尤其是分析醫學影像如:X光片、CT、MRI等,讓AI來檢測和分類病變。
「人工智慧醫生」散佈虛假醫療訊息
然而,人工智慧也被不肖份子用來詐騙或犯罪,在YouTube和TikTok上的「假醫生」數量激增,這些由AI虛構的醫生在影片或是文章中自信滿滿談論健康資訊,而且逼真程度讓民眾幾乎難以辨別出來。
這些AI影片製作容易,而且內容往往用更吸引人注意的方式呈現,演算法不會在意訊息是否經專業驗證,只會優先推播能刺激用戶多巴胺的影片,打中網友痛點的「極端說法」比科學正確性更能引發流量,研究表明,虛假訊息的傳播速度是真實訊息的6倍。
Karis提醒民眾,在網路上穿著白袍用文雅語調說話的,不一定是真的醫師,即使是真正的醫生,為了博取關注,也可能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誇大、煽動性的言論,當你看到「如果喝XX,癌症就會消失」或「這種方法可以治癒你的糖尿病」等訊息時就該提高警覺。
該如何才能不被假影片矇騙?
我們不需將AI視為敵人,但也不要因此放棄自身的思考能力,Karis表示:「永遠、永遠都要透過自己的語言(思維)去解釋事情發生的原因和意義,並養成習慣」,因為人工智慧給出的不是正確答案,只是依靠提示生成的一個在概率上合理的答案。
現代人應具備「人工智慧素養」,意思是理解其運作機制和特性,並且知道如何有效地應用它,而非單純地成為人工智慧的接收者。
可以試試看使用多個人工智慧進行「交叉驗證(雙重核實資訊)」,例如:使用ChatGPT和Gemini分析同一筆資料。
在人工智慧時代,知識工作者的角色正從「思考」轉向「承擔責任+人事涉及」,這些都是人工智慧無法取而代之的,在醫療上,即使人工智慧能夠協助診斷病情,但是最終的確認、向病人解釋與溝通治療方案,都應該是由醫生來執行。
推薦文章
-
林欣榮:花蓮慈濟與17家醫院共好!守護東台灣,一個都不能少
-
以為只是累?當心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作祟! 標靶治療讓人生不再被病拖累
-
🎧|別白挨一刀!LDCT篩檢後的肺結節何時該切?醫師揭「過度治療」真相與4大判斷準則
-
全家人壽命合計超過800歲!每天都喝一道「長壽湯」增強免疫抗老化
-
權威期刊警告每年千萬人因「茶色食物」早逝!醫曝這樣吃壽命少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