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者比你想像中更無聲無息「乾性溺水」也可能致死
天氣愈來愈熱,想要找個地方玩水避暑嗎?我們今天來提個煞風景的事情:萬一媽媽和老婆溺水,你想先救哪一個?
這時你腦海中跑出的想像畫面可能是很轟轟烈烈的,溺水者手腳不停擺動,大喊著「我溺水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是,要發現他人溺水很困難。
在溺水時刻,這個人會忙著把頭伸出水面而無法呼救,過程中若吸進水讓聲帶進水,聲帶及上呼吸道緊繃變得無法發聲,所以溺水過程會比我們想像中來的無聲無息,不是像電影、電視上演的那樣大力拍水,因此即使一旁有人,有時也難以注意到溺水事件正在眼前發生。會注意到的時候,常常已經是溺水的人在無意識飄流、載浮載沉了。
不過如果觀察到一個人在水中試著把頭往後仰,眼睛睜得很大看起來很驚恐,嘴巴張開,不協調晃動著,看起來游的很怪很沒效率,最好上前詢問。
所以所謂的溺水,究竟為什麼會取人性命呢?
剛開始快溺水時,患者會努力把頭伸出水面。等到真的無法伸出頭部,讓頭部低於水面後,患者的呼吸暫停。然而水會流進上呼吸道,造成喉頭痙攣緊縮,氣管收緊,難以呼吸,患者繼續缺氧。但時間一長,患者通常後來喉頭會放鬆,這時水會進到呼吸道和肺臟裡,同樣難以呼吸。無法呼吸、造成缺氧之後,溺水患者腦部失去意識,心肌缺氧、心律不整,呼吸窘迫而死亡。
什麼是乾性溺水?
水流至患者上呼吸道造成喉頭痙攣,通常後續喉頭會再度放鬆,因此水會淹進呼吸道和肺部,水淹肺部是我們普通比較熟悉的濕性溺水。然而其中一兩成的溺水患者其喉頭持續痙攣,因此水淹不進肺部,但呼吸道緊縮無法換氣,同樣會造成呼吸窘迫、窒息,這種我們就稱為「乾性溺水」。
大家可能曾經看過一個報導,說一名美國四歲小孩游完泳回家後,說覺得很累並嘔吐腹瀉,家長以為是腸胃炎,一周後小孩猝死。醫師懷疑是「乾性溺水」引起。這新聞打響了「乾性溺水」的名號,也讓許多家長擔憂:「好好游個泳之後也會出事嗎?」但其實這個案例並非典型乾性溺水,首先,這小孩在游泳過程中曾經被捲到浪裡被旁人救起,不曾去醫院接受治療,是個「溺水獲救者」,絕非游泳過程中安然無恙,回家突然出事!另外他在溺水後一星期死亡,狀況屬於次發性溺水,或說二次溺水,也就是嗆入的水影響了肺部功能,誘發呼吸窘迫,肺泡換氣功能失靈而死。
所以看到這裡,請大家不要覺得游泳太恐怖了,完全不敢讓孩子去學游泳。我們要有的概念是,家長在小孩游泳後要繼續觀察小孩狀況,如果小孩不停咳嗽、喘不過氣、看起來呼吸很費力,因缺氧而嗜睡倦怠,就要趕緊就醫。萬一小孩在學習過程中曾經溺水獲救,或曾嗆水嗆到有意識改變的話,不管後來上岸後多清醒多正常,都要就醫!
萬一目擊溺水,先趕快讓患者離開水面。如果患者是因為「跳水」出事,就要小心同時伴隨著頸椎受傷,移動過程中盡量減少頸部的活動。接著就是趕緊評估患者是否清醒?是否自行呼吸?是否有心跳?
如果患者能自行呼吸,就把他擺成復甦姿勢,減少嘔吐、吐水時再度嗆入嘔吐物,並記得移除患者身上溼透的衣物並替其保暖。
如果沒有呼吸心跳,開始CPR。雖然現在多提倡「只壓胸就好」的CPR,但在救治溺水患者時,除了壓胸外還是要盡早吹氣。因為溺水的問題就在於患者缺乏氧氣。並趕緊通報119緊急救護。
至於患者能不能復原,一般來說如果患者到院前就恢復意識,且可以自行呼吸的話,預後通常很好。如果陷入昏迷,就要看溺水時間多久、何時接上呼吸器,溺水愈久或愈晚獲得氧氣,患者預後愈差。另外溺水者嗆了很多水進去,水溫高低或水乾不乾淨,也都會關係到後續的健康狀況。嗆進去的物質可能會誘發呼吸窘迫!
最好的是:預防溺水
你可能曾經聽過「我才五分鐘沒有看到小孩,小孩就出事了」這樣的說法,沒錯,溺水可能來得很快,因此要注意以下幾點:
● 照護者不該讓嬰兒自己待在浴缸裡,自己去忙雜事或看著手機,就算你覺得自己只分心幾秒鐘、一兩分鐘,也不可以。
● 別讓小孩於「沒有任何大人在場」的狀況下,自己去玩水,即使是家中自己擺放的小型游泳池也一樣。送小孩去游泳池學游泳也得注意。很多小孩會在玩鬧中把同學的頭壓到水底,大人務必要了解小孩游泳時的狀況。溺水是學齡孩童意外死亡的常見原因,而其中超過一半是在游泳池內溺水的。
● 如果想在天然的河流、湖水環境裡游泳,最好知道水有多深、水多冷、水流多強,不要貿然下水。
● 從事香蕉船、風帆等水上活動時,務必要穿救生衣。
● 如果是成人或青少年,喝酒後跑去玩水則是個大問題,就請不要這麼做!
● 如果玩水時被海浪打入水好多次,嗆了一堆水,或曾在游泳池溺水嗆水,最好還是立刻到醫院,並考慮留院觀察72小時,以防次發性溺水發生。
再重複一次,要發現他人溺水其實不容易,溺水過程常常比我們想像之中來得更安靜無息,記得接小孩游泳課下課後,要多花點時間了解小孩上課和現在的狀況。
原文:溺水的人其實不太會掙扎,乾性溺水也可能致命!(懶人包)
推薦文章
-
流感併發心肌炎 恐引發心臟衰竭
-
漫畫家魚夫驚傳離世享壽65歲 為何肝癌從發病到惡化如此快?
-
打呼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嗎?醫分析兩者差異,教判斷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
性功能障礙非男性專屬煩惱 生理+心理因素讓女性問題複雜難解
-
健保大數據/性功能障礙3.1萬人就醫遠低於實際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