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毛狀腺瘤息肉 癌變機率高

聯合報 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郭立人,整理記者/施靜茹

Q:經由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裡有幾顆息肉;醫師說我的息肉是良性的,在大腸鏡檢查時就切除了,明年再回來做大腸鏡追蹤即可。但我聽人家說,息肉代表可能有大腸癌,是否息肉有分惡性及良性?

A:大腸息肉是突出於腸道間的團塊,形成的原因,有可能是黏膜發炎或組織結構異常。一般可分為癌變型、增生型、發炎型和畸胎型等4種型態,其中較有可能演化為大腸癌者,為癌變型息肉。

癌變型息肉,又分成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絨毛管狀腺瘤等3種,通常經由大腸鏡檢查將其切除後,會進行病理切片化驗有無癌細胞在其中。這3種又以絨毛狀及絨毛管狀腺瘤演變為惡性腫瘤的機率較高。

其是否為惡性瘜肉的病理判斷,是根據癌細胞侵犯黏膜肌層、且到達黏膜下層,以及它是否有淋巴腺、血管或神經浸潤,以及腫瘤分化,或者有無腸阻塞及息肉大小等情形,做為後續是否要做大腸併淋巴結切除手術。

通常建議有惡性息肉的患者,應接受一次全大腸鏡檢查,同時應標示惡性息肉位置,從發現到手術治療,最好勿超過3個月。

另外,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如超過1公分者,變為惡性的機率約為5%,2公分者為15%,3公分以上者,機率可能達60%;不過,不見得愈大就一定是惡性息肉。

由於腺瘤性息肉可能為大腸直腸癌的前期病變,當腺瘤變為兩倍大,所需時間約10年,所以有大腸癌家族史或50歲以上的人,定期做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息肉並將之切除,是避免大腸癌之道。

【2014/08/18 聯合報】

瘜肉 大腸鏡 大腸癌 癌變 息肉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