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服的原因找到了!原來是「它們」惹的禍
橫在喜歡旅行的人面前的一大攔路虎就是——水土不服。食慾減退、噁心、腹瀉、失眠、乏力隨之而來,總是在最開心的時候大煞風景。
「水土不服」由來已久,通常認為打亂規律的作息,特別是改變飲食,具有很大關聯。
但為什麼吃的不一樣會就會水土不服呢?近日有研究表明,這都是腸道微生物鬧的。
腸道微生態的失調才是本質
在人體腸道中,生活著種類繁多、數目驚人的腸道茵群。它們在維持人體正常消化吸收功能方面,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腸道菌群由微生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組成,這些微生物的組成及相對比例是在長期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每個人都不一樣,到一個新地方後飲食改變,影響了原來的腸道微生物,而腸道微生態的失調可能要為其中的「水土不服」症狀負責。
例如,習慣低纖維飲食的人,腸道茵群中厭氧細菌多,需氧細菌少,而喜歡高纖維飲食的人情況則恰好相反。
曾有一個研究發現,日本人的腸道中含有一些能分泌特定酶類的細菌,這些酶能消化海藻中特有的含硫碳水化合物,而受試的美國人體內卻沒有發現這種酶。這意味著前者能夠消化吸收這些碳水化合物,後者卻不具備這種能力。研究者認為,日本人的日常飲食中,每天要攝入14克海藻,是飲食習慣的不同造成了美國和日本受試者腸道內的微生物組成不相同。
一場遠赴他鄉的「換水土」實驗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科研人員在腸道菌群可塑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開了腸道菌群在水土不服症狀產生、發展和恢復過程中的變化規律。
研究團隊招募了10名志願者,從北京出發,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停留了6個月,然後返回北京。
通過使用高密度採樣的策略,收集了志願者的糞便樣本,記錄他們詳細的飲食信息。對糞便樣本進行分析,發現人類腸道菌群在較長時間跨度內受飲食改變而發生的變化規律。
腸道菌群跟著食譜發生變化
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逗留期間,志願者成員消費了更多的西方飲食:魚和海鮮、乳製品和精製穀物,這與他們在北京的飲食習慣大不相同。結果發現,這些食物的消耗量增加與腸道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變化有明顯的關係。
此外,跨國志願者腸道菌群之間的變換通常可以在1個月內完成,並且志願者腸道菌群有特定的變化趨勢。這次的實驗證明了,飲食長期的轉變可改變腸道菌群,而飲食的恢復也可使腸道菌群恢復。這說明了腸道菌群具有雙向可塑性和強大的彈性。
研究團隊認為,可以從兩方面對腸道微生物組相關疾病的臨床實踐發揮指導性價值:
首先,它指出針對胃腸疾病的診斷,應考慮飲食習慣和可能的旅行記錄,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第二,對於臨床的一些治療,如糞便移植和抗生素治療中,應利用更長的時間來監測治療效果,因為腸道微生物群落具有很強的彈性。
腸道菌群不僅與水土不服有關,水土不服在醫學上其實並不是一個明確的診斷名稱,而是一組症狀的集中表現。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體內的微生物與許多疾病之間存在著很強的關聯性,例如II型糖尿病,肝硬化,結直腸癌和自閉症等疾病。
微生物在疾病中扮演的角色這一神秘面紗正在逐漸被揭開,使得我們可以極大的了解腸道菌群在人類健康中的作用,並作為治療手段來干預和治療相關疾病。
所以,請善待體內的微生物居民,它們可是你保持健康的功臣。
本文出處:科普中國
推薦文章
-
容易感冒與不易感冒的人差別在哪?想加速康復靠它可抑制病毒
-
44歲女子「斷崖式衰老」一年退化成66歲老阿姨 她曝容貌急墜真相
-
29歲男罹大腸癌晚期 他坦言只能怪自己飲食習慣「狂吃一家健康速食店」
-
每個人血壓高的時間點都不同 醫建議血壓藥應在這時段前投藥
-
良好的腸道有助健康老化 專家授5個應優先考慮的日常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