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走出同溫層

醫病平台 林信男(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兼任教授、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神學院神學士)
一般人喜歡窩在同溫層取暖,但過度害怕面對陌生事物,會使抗壓性差而無法成長,進而導致偏見、自大、仇外的心理和行為。同溫層取暖示意圖,圖片來源/ingimage。

【編者按】:本週延續「寬闊的胸襟」為主題,邀請三位不同背景的資深醫師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精神科醫師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神學院神學士的歷練,以自己對過去所作所為的反省,提出要培養寬闊的胸襟,就需要改變故步自封的心態,走出同溫層,去接觸、了解新的人、事、物。

一位外科醫師認為醫療行為是團隊工作,必須經由醫師、護理師、檢驗師、藥劑師、復健師、放射線師等專業技術人員與醫事行政人員共同協力才能完成,因而呼籲醫療人員間相互包容與尊重,用寬闊胸襟來創造快樂有成就感的工作環境。

一位自閉症權威的兒童精神科醫師以其個人在國外求學的經驗,以及回國後多年的努力,分享他的心得:成人應以開闊的胸襟面對不同需要的兒童,建立這樣的社會文化和制度法律,促進所有的兒童快樂地成長、發展潛力、貢獻社會。

拜讀「醫病平台」三篇有關「寬闊的胸襟」的文章,腦子裡浮現一些有關這方面的往事,把它記下來警惕自己。

從1970年進入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當住院醫師算起,我已經當了53年的精神科醫師,看過許多病患,教過不少年輕醫師。有一次電視正在報導有關精神疾病的主題,我的妻子大聲喊,叫我趕快來看一位我們兩人都認識的年輕醫師受訪的報導。我有點故意慢吞吞走去看那報導。我當時的心態是那個主題是我的專長,怎麼會去訪問那年輕醫師。

事後回想,若我當時能打從心裡為我教過的年輕人上節目受肯定而高興,那該多好!如果能打開心胸,分享別人值得高興快樂的事,人生會更美好,因為「分享的快樂加倍多」。可惜人常常見不得別人好。

1981至1984有二年多的時間,我當台大醫學院及台大醫院精神科代理主任。當時華視兩位很有名男女主持人希望能和台大醫院精神科共同策劃一個早上8點的衛教節目,向民眾介紹精神疾病。當時我花了不少時間規畫此衛教節目。該節目從9月開始播出,可是才播出兩次,我突然接到主持人的電話說這個節目不能再播出了。

原來是有萬年國會立委向教育部施壓,說10月有許多僑胞回國,不可讓僑胞在光輝的10月看到電視台播出精神疾病節目。天啊,那萬年立委認為精神疾病是可恥見不得人的事,怎麼能出現在電視節目上。其心胸狹窄,自認官大學問大,無法接納不同意見。

我對中醫接觸不多,了解有限,因此多少有些偏見。曾有一位有名氣的中醫師,因焦慮、失眠影響到他的生活作息及工作來看我的門診。他並不以中醫師身分來看我的精神科為恥。現在回想起來,我自問我能像那位中醫師一樣有寬闊的胸襟,於必要時坦然接受中醫治療?

在我的門診,曾有多次由宮廟人員帶著病患來看病的經驗。他當著我的面對病患和家屬說:「醫治這個病需要神,也需要人。神的部分我已幫你們做了,人的部分就交給醫生了。」傳統上,醫師傾向將宗教信仰從醫治領域排除。極端的情形是互相敵對,客氣一點的是河水不犯井水。

其實醫師做臨床試驗都知道有所謂「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所謂安慰劑效應就是信仰的醫治力量。曾有一個治療孕婦晨吐(morning sickness)的藥物臨床試驗,對照組除安慰劑組外,還有一組其實是催吐劑。但實驗結束解盲時,催吐劑組一樣有安慰劑效應,這是因為受試者相信服的是止吐劑。

服藥就會有安慰劑效應,那宗教信仰的醫治力量更不能忽視。我在思考醫療人員是否也應有那種胸襟,於需要時,對病人和家屬說:「人的部分我會盡力做,神的部分就交給你的宗教信仰了。」

許多年前電影大法師在台灣上演時,我參加一個相關的研討會擔任與談人。我剛好坐在另一與談人王敬弘神父旁邊。王神父是當時台灣天主教界對驅魔(趕鬼)最有經驗的人。當開放聽眾提問時,一位天主教教友問王神父:「你驅魔時,是否遇到過非常兇悍的鬼?你是如何處理的?」

我印象很深刻,當時王神父幽默地指著我回答說:「我若再遇到,會轉給林醫師。」引起滿堂哄笑。天主教的驅魔手冊提醒神父在進行驅魔前,應請教醫師排除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我在想,當我治療自稱是被鬼附身的患者時,我是否也應該有請教宗教神職人員排除鬼附身可能性的胸襟。

要培養寬闊的胸襟,就需要改變故步自封的心態。走出同溫層,去接觸、了解新的人、事、物。面對陌生的人、事、物時,人免不了多多少少會有壓力感。因此一般人喜歡窩在同溫層取暖。待在同溫層覺得比較舒適沒有壓力乃是趨吉避凶的人性。但過度害怕面對陌生事物,會使人抗壓性差而無法成長,進而導致偏見、自大、仇外的心理和行為。

Xenophobia這個名詞本來是指害怕陌生人,後來延伸為害怕圈外人或不喜歡圈外人。在害怕、不喜歡的情境下,容易產生偏見、歧視。在優越感作祟下,認為圈外人是次等公民,不值得接觸來往,甚至認為應加以排斥。希特勒從種族歧視與種族優越感走向除滅其所認定的次等族群,就是一個鮮活的悲劇。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也都持續不斷在經歷留在圈內與走向圈外的抉擇。心胸寬闊地去接觸了解新的人、事、物,才能消除害怕、偏見、敵視,並進而發現圈外世界的美而加以欣賞。適時地走出同溫層,可降低個人與社會的負能量,使世界更美好。

聖經有一段話,以人的身體來比喻我們的社群生活和相處之道。我覺得很適合用來勉勵我自己走出同溫層。將之摘錄供大家參考。

如果全身是眼睛,怎麼能聽呢?如果全身是耳朵,怎麼能嗅呢?然而,上帝按照自己的旨意把那些不同的肢體都安置在人的身體上。如果全身體只有一個肢體,怎麼能算是身體呢?其實,肢體有許多,身體卻只是一個。所以,眼睛不能對手說:「我不需要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相反地,身體上那些似乎比較軟弱的肢體,更是我們所不能缺少的。(新約聖經歌林多前書12章17-22節)

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寬闊的胸襟主題文章

11/20-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

11/22-佛教徒的醫師如何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

11/24-以寬闊的胸襟選擇好醫師

責任編輯:吳依凡

中醫治療 精神科 安慰劑 精神疾病 宗教信仰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