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醫師的使命——善用資源幫助病人 「讓我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的一群人」讀後感

醫病平台 左巴(醫學生)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的心語」。一位醫學生由於病人家屬無法陪同病人前來看病,引起醫療團隊的困擾,並對家屬深感不滿。進而突然想起自己住在僑居地的父母,萬一他們健康發生問題時,自己又將如何?這種「同理心」促成她更了解如何幫忙病人與家屬。

一位醫學生分享他在家醫科實習時,參加居家訪視的心得,看到病人住家的環境,更能了解醫療工作人員很難在醫院,以自己的想法能夠正確了解病人與家屬真正的需要。

一位醫學生分享他閱讀兒童精神科領頭羊宋維村醫師最近在「醫病平台」回顧當年如何投入這方面的臨床服務與研究,深受感動,也才更能了解不只病人,病人的照顧者更需要支持,並領悟到醫師的使命不只治療病人,更要做社會的倡導者。

【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為什麼沒有家屬陪病人來醫院?

【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信義區的背面:居家醫療訪視

圖/ingimage

精神科學或許是個容易給我們省思人文社會的契機,閱讀「讓我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的一群人」前,對於行醫的狹隘見識大多停留在如日劇醫龍般的醫師形象,快、狠、準,且能精確判斷與處置,從未設想過醫師有這樣的一個人文關懷面向。

文中台灣自閉症之父宋維村醫師因為一個研究計畫的多個個案追蹤回診,看見了醫院外病人以及病家的難處。第一個帶小孩回診的母親,訴說了病童從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病房畢業後在學業上處處碰壁,不經令我反思社會福利存在的目的與意義,我們總在人文角度提倡去體諒他人,甚至用情緒勒索的方式去教導人們去關懷以及包容身邊形形色色的人們,但這樣的行為對我們的意義何在,是不是淪於為了符合社會期待而存在的社會化模式,實際是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人有義務去為另一個個體犧牲自己的利益,就像文中提到的病童在求學中處處碰壁,不只是老師也包括了其他同學的家長,我們無權責怪旁人缺乏同理心,問題就如筆者所想,在那個時代缺乏了對於病人的後續社會資源扶助,真正的考驗是精神病童走出醫院後才開始的,醫師看似完成了任務但對於患者以及其家屬,回到日常生活後才是挑戰的開始,我們也看到最後媽媽也只能把自己跟小孩綁在一起生活,不論是精神上還是物理上。

後面還舉了兩個例子,最主要的問題都來自於精神疾患影響的不只是病人自身而是擴大到了照護者,不經讓我想起先前大學時做過的服務單位是在照顧者關懷協會,也是我第一次體會到生活才是病人與其家屬最大的戰場,而醫院只能做為短效應急止痛的目的,那醫療人員的角色即使重要其實也是十分渺小的,也是到了近期才有對於照顧者的各種社會福利應運而生,所以在文章所提的那個年代我們很難想像當時人們是如何獨立去面對未知的疾病和痛苦。

以「讓我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的一群人」為題,更多的是著眼在疾病以外受到影響的人生,呼應前文提及的我們無法道德綁架人們去展現非義務性的同理心,因此需要的是一個能夠完整運行的社會福利機構,宋維村醫師提及了他對那個時代背景的看法,當時的社會背景並不像現在這麼懂得爭取自身利益,因此我相信醫師就成了一根救命的稻草,除了醫治疾病外能夠利用自己的社經地位為弱勢發聲,這是需要有十分的洞察及行動力。

「所以,醫師的使命是什麼?」

我在反思這件事的同時發現了不夠寬闊開放的視野總是限制了自己,醫生不應只是救治急難,而是更進一步如何運用這個社會賦予自己的權責去做好一個身為人的義務,因為醫師獨特的角色是在行使醫療處置決定的當下,但出了醫院我們何必限制自己,如同宋醫師到了社會上可以成為一個議題提倡者及資源整合者的角色,不必畫地自限,醫師就是一群擁有專業智識的普通人,但怎麼在平凡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我們與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因此我期許自己在未來的時光中不要只限於「白色巨塔」中而忽略了如何身邊的人事物,因為發現問題去解決它才能是真正的自我實現,本職學能的範圍內只算是門檻我們不要遮蓋了自己所有的可能性!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

自閉症 照顧者 居家醫療 醫病關係 醫病平台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