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老衰死」老人醫學該上的課
【編者按】繼三對幸福的「老夫老婦」與我們分享老年快樂的家庭生活,這星期我們把主題拉到「老」與「死」之間的「無奈」。一位內科資深醫師呼籲台灣社會大眾與醫學界正視高齡族群的「衰」、「弱」;老人醫學專家介紹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提出的「以高齡者為中心的整合式照護模式」,並分享在台灣守護老人「看、聽、動、食、樂、智」六大內在能力的努力;最後,一位曾經陪伴高齡老父走完人生最後旅途的資深醫師,反省思考如何幫助老人擁有健康、獨立與尊嚴,呼籲老人應該主動與子女討論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要怎麼「走」,讓家人了解他的願望,才能無憾地走完美滿的人生。
人生難免要面對死亡,醫師在處理人的「生命」中有被給予的特權,可以開「出生證明」及「死亡證書」來證明個人的生命的開始及終結。產科醫師接新生兒可說是喜事一樁。所以開「出生證明」是喜事,但是面對一位病人的死亡須開出「死亡證書」,可說是一件傷感的事。出生證書登記新生兒的性別及時辰。但死亡證明書除了往生者的年齡性別外,還要加註死亡時間及原因。因為死亡就是等於心肺功能終止,心肺功能功能停止就會死亡,因此記述死亡的原因時往往在往生者「心肺功能停止」的診斷再加上一些疾病的名詞,來説明引發心肺功能停止的原因。
人生長壽是一種福氣,社會的環境及生活品質的改善,加上飲食注重營養及衞生,「生命」的質有很大的改善,也因此延年益壽。人生過程中也許會有種種身體上的病痛及身心不適,但現代社會的平均壽命還是比過去長壽。台灣的平均壽命近年來都超過七十。很多「疾病」是長壽的後果,也可能是身體功能的退化,年老力衰或許也引發了許多身心障礙,所以年齢愈大愈有體力及功能性障礙的現象。慢慢不能照顧自己而使原本的肌肉更萎縮、功能更衰退,使身體「健康」狀況更不佳。所以高齢因體能及身心障礙症而往生的通病,應歸屬爲「老、衰、死」。一般民眾都避免、忌諱,甚至拒絕接受以這種診斷名詞來說「長者」往生,來保持「體面」。在過去多子多孫的家庭,如果年長者是子孫們輪值奉養的狀況 ,被怪罪是「奉侍」不好而引發「老衰」致死,進而有爭議、誤會而引起兄弟鬩牆的社會新聞不是少見。
這種診斷證明、很多醫師目前也不會引用、因為要避開不必要被捲入往生家屬的「醫病紛擾」。怕被告為不能作出診斷的無能醫者。更何況這個名詞是在目前的社會一般是不被接受為致命原因。
老人醫學都注重如何由醫學上好好研究及老化的身心現象以及如何改善年長者的身心及生理功能。雖然這目標在醫護研究、社會福利領域上投入工作的同仁的心目中都有相同的表示,但是都很少有實質的目標。對如何發展及「達標」、很難有共識。因為如何對年長者達到「善終」、在每個人及不同的家庭都不見得有共同的目標及想法。
如果老化是自然的過程、如何把「老」的題材在醫護人員外也在社會大眾中、好好的討論及經驗分享促成共識。如此、大家會對「死」有更正面的認知。
8月6日自由時報以頭版新聞發表內政部公布的最新國人健康數據:「2020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1.3歲,其中男性78.1歲、女性84.7歲,皆創歷年新高,且與全球平均壽命比較,我國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7.9歲及9.7歲。」而隔天又對這議題寫出「國人更長壽了,但再比對衛福部釋出國人2019年『不健康餘命』8.47年,較前一年增加近一個月,部份長壽者不一定代表生活品質好。」這些數據更讓我們不能不重視「老」與「死」之間的「衰」。
推薦文章
-
為了保持更好的健康 專家建議你應該關注6種日常食物
-
糖尿病重擔/年齡分佈兩極化 黃建寧: 疾病管理更困難
-
糖尿病重擔/強化三高防治 AI神隊友 助糖尿病分級照護
-
美國CDC認證健康第一名是它 專家盤點最營養蔬菜7大好處
-
糖尿病重擔/糖友將破300萬 專家建議設「健康儲金」鼓勵改變生活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