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如果可以,我希望是在家人聲音的陪伴下離開!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人生的最後可以這樣的詩情畫意」。首先我們要在此向本週第一篇文章的作者朱俊光先生特別致意。我們非常感激他替夫人「舉辦生前告別式」圓夢之後,寄給我們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但因為一直等不到與此主題相近的來稿,而遲遲未能上報。直到最近我們才找到當年照顧過這病人的緩和療護團隊,而非常榮幸能請到侯心理師與張醫師在百忙之中,以團隊當年實際參與照護的心得與大家分享。希望朱先生與夫人與我們的分享以及緩和醫療團隊的心得,可以使我們知道,人生的終點可以是這樣的美麗與安祥。
「如果可以,我希望是我喜歡的方式,我希望是在家人聲音的陪伴下離開!」
那一天,病人請我同她與家人談論關於自己臨終的安排。
在家人的參與下,我們從醫療抉擇的想法,討論到希望這段時間自己可以怎麼被照顧;從想要的臨終時刻陪伴,討論到後事的安排。這場關於生命的對談,它一點也不簡單。病人時而微笑,時而落淚;時而望向家人沉思,時而堅定地述說著自己的需要。當病人緩緩說出「我不想辦告別式,要辦就要辦感恩會」時,那一刻我看見病人眼中對生死課題的真摯回應,那是她用生命對親友發出的邀請,也是她為自己此生所給出的應答。
那天起,病室內的生活開始有了不同的風景。醫療處遇與護理照護的日常依舊,身體所承受的不適攪擾也仍會報到,但病榻前語言的流轉卻已日漸不同。談話常以病人對自己生命不同階段的述說為出發,從活動的邀請到流程的歸劃,每個環節都是病人及家屬與彼此過往生命的再連結。當「希望」不只是名詞,而是作為「動詞」,以一種指向未來的形式流動著。這段行向臨終的時間將不在只是「渡日子」般地被動式等待,更多時候是帶著盼望追求的「過」生活。
感恩會前的活動討論,讓病人與親友跨越病榻空間地共時交會,當那些年的美好經驗再被談起,回憶將不再只是回憶,而是一種帶著「當下」感動與理解的交融與新經驗的創造,更是彼此對彼此這些年關係的回饋與關照。感恩會中,「邀請函」與「感謝函」設計的小巧思,讓人與人的連結在此刻開啟了深化與祝福,透過聲音、文字、歌唱與擁抱,那個從前曾經熟悉的一切彷彿再次迎來身邊。而那個他人眼中對「我」的認識,似乎也提醒著自己此生「活過」的模樣。疾病之外的「我」開始在醫療場域中現身,自我的延續與生活感的開展,揉合曾經的日常與現下情感的表達,讓病榻世界寫下了病人與家屬此刻「咱們」的篇章。
事實上,病人對家人提前啟動的哀傷柔適照顧正是在這一連串的病榻日常中顯現。無論是感恩會的活動企劃,還是結合時令的病房心理照顧,和家人一起在無法賞月的中秋,透過手作活動在病房內創作屬於我們的月亮;抑或是邀請家人為自己唸一首詩,作為自己臨終時相伴的耳語祝福。上述種種安排,都帶起了病人與家屬間的「咱們」感,而這份源自身體知覺經驗的親近感,承載著愛與關係的延續,以不同的記憶被持存與轉化,終將在日後成為陪伴家屬穿越哀傷的重要力量。
關於「此生」,我們用盡了自己一生的時間在回答。病人與她的家人,用自身的行動展現了面對生死大事時一種可能的應答。所謂的「一輩子」,是一連串行動抉擇下的堆疊產出,而那個不斷在每個當下給出抉擇的主體,恰恰反映著我們活著的樣態。「牽手」,是無論生命行到何處,我們都依然嘗試著彼此相伴,傳遞的是對關係的信任與承諾。幾年後,我依然記得那帶點淘氣語氣,說要穿著美人魚裝回歸大海的笑顏;也依然記得病人轉身前,那一路在淚水與笑聲中共行相伴的她的家人們。
推薦文章
-
哈佛教授讓85歲父嘗試抗衰老秘訣 他0慢性病和失智:像30歲一樣健康
-
走路沒有運動效果?專家教加入4動作讓你「氣血翻湧」:體虛者也能練
-
如何照護老寶貝/聽媽嘮叨好幸福 珍惜相伴好福氣
-
洗衣機切換成「1模式」 省大錢竟還能讓衣物顏色保持鮮艷!
-
如何適應多變又複雜的投資環境?走進雨林給我的永續財務規畫4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