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考量病患當下最需要什麼 不分宗教,用行動把愛傳出去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宗教信仰與生命末期」。一位長期定居國外的安寧病房志工描述一位家人在病人瀕死之際,還試圖改變其宗教信仰的行為,而指出「這些過度熱心者大概不會意料到他們一番好意的初衷,卻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我們邀請兩位精神科醫師回應,一位是篤信佛教,具有安寧緩和照護專長的背景,他認為醫療相關人員的立場是必須保持中立的,畢竟宗教信仰與靈性價值是每個人的權利與自由。在溝通協調的過程中,醫療團隊會盡力促進不同立場的家人,能夠去了解對方的善意,一起為正在受苦難的病人與家屬提供心靈的撫慰與照顧。另一位是篤信基督教,具有神學學位的資深精神科醫師,他也舉例說明幾位偉大的神職人員並沒有利用他們助人、行醫的有利時機要受助者受洗信教,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以行動把愛傳出去。宗教立場的不同不應當影響尊重病人的心靈需要。
德雷莎修女(Mother Teresa,天主教官方中文譯名為「德蘭修女」)奉獻她的一生為赤貧的人服務。她在1950年創立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2年後設立「垂死之家」(Nirmal Hriday)照顧在印度加爾各答街頭貧病者與瀕死無依者。她們不重視受助者的宗教信仰,只把注意焦點放在需求的急迫性上。只有當受助者詢問宗教方面的知識或者信仰方面的問題時,才會提供說明。德雷莎修女在2016年9月4日由現任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梵蒂岡主持策封她為「加爾各答的天使(Saint of Calcutta)」。德雷莎修女在未被封聖前曾說過:「若我有一天成為聖人,我定會是『黑暗』的聖人。我將長時間不在天堂,而在地上為活在黑暗中的人亮起他們的光。」天堂與地獄不是由宗教儀式決定,德雷莎修女受洗又被教宗封聖,但是她不想待在所謂的「天堂」。德雷莎修女的行跡值得過度強調受洗進天堂的基督徒借鏡省思。
另一位傳奇人物史懷哲醫師、牧師,擁有醫學、神學、哲學及音樂四個博士學位。他的大半生都奉獻給非洲,在加彭的蘭巴倫行醫。他去非洲原本是為傳教,但是因某種原因,他終其一生只用醫療「傳教」。還有一位日本牧師井上伊之助,他的父親來台灣參與製造樟腦工作,而在花蓮山上部落遇害。於是他決心來台灣向原住民部落傳教。從他1911年抵達台灣到1947年二戰結束後被遣送回日本,前後在台灣約36年之久,日本政府禁止他向原住民傳教,只准他行醫。這期間他的長女、次子及次女還病死在台灣。上面所舉三位神職人員雖然沒有用言語傳教,也沒有利用他們助人、行醫的有利時機要受助者受洗信教。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以行動把愛傳出去。從人的角度看,他們的處境似乎很不理想,甚至像地獄。可是他們以具體的愛,讓生活在黑暗中的人看見光。他們用愛照亮每一個可以找到的「黑暗洞穴」,使地獄變天堂。
2004年我參加一個去日本九州的旅行團。這趟行程主要是參訪長崎附近,在日本幕府時期,基督徒受迫害的事蹟。日本幕府迫害基督徒的電影「沉默」,就是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於196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我們拜訪當年被釘十字架之基督徒的紀念碑雕像,也去看附近當年基督徒隱躲的小離島。其中有一件展示品讓我一直印象深刻。這件展示品從一面看是聖母瑪利亞雕像,但翻轉過來時卻是觀音像。在當年幕府政權逼迫下,有些人為求活命,只好表面唾棄基督信仰,但內裡仍然維持原本的信仰。政府會不定時派人到他們家突擊檢查。這些家庭平時供奉聖母瑪利亞雕像,一遇突擊檢查,立刻將正面改成觀音。這件事情說明宗教信仰要發自內心,不宜使用其他方式去操控。
目前台灣有不少醫院提供場所給宗教團體當作祈禱室、佛堂的功能性空間。有些醫院也有宗教關懷師、信仰團體志工協助需要的病患、家屬。這些措施乃是肯定靈性層面對健康照護的正面功能。這些信仰團體人員在探訪時,最優先考量的是病患當下最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你信什麼宗教或你需要接受某種儀式」。探訪時需要小心,避免在有意無意中推薦談論探訪者自己或家屬請託的宗教信仰(除非病患主動提出要求)。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出於善意,但從倫理的觀點,這樣做仍有乘人之危之嫌。
筆者最近以「物質成癮與處遇」為題講課。課程中曾向學員推薦觀看大愛電視台錄製的影片「把愛傳出去」。影片內容介紹美國鮑得勝牧師夫婦長期在花蓮幫助走投無路成癮者戒毒的「主愛之家」的故事。佛教的傳媒為基督教牧師的救人事業做衛教宣傳影片。雙方把焦點放在如何幫助成癮者,將快要在毒品洪流中滅頂的人拉拔起來,而不是該皈依基督教或佛教。正在為重症病患的宗教信仰操心而心煩意亂的家屬也許應該多看看這幅雙方合作,出於愛與關懷的美麗畫面。真愛是能包容一切的。
推薦文章
-
🎧|你也是「I人」嗎?專家教你如何逐步擺脫社交恐懼
-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看遍各科看不好,「心理性咳嗽」做一件事後才緩解!
-
只是心情不好,一下子就會過去?季節性憂鬱症原因、症狀與緩解方法一次看
-
67歲男胰臟癌四期仍活力滿滿「不覺得快死了」狂吃2種食物獲得醫師力讚
-
女業務血便非腸躁症 醫揭「發炎性腸道疾病」恐增腸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