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糖友腎病變 AI判讀準度高

聯合報 記者林琮恩/台北報導
國衛院以AI判讀,1管血可揪出冠心病、糖尿病腎病變。本報資料照片

國內肥胖者超過5成,恐罹患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俗稱冠心病)。國衛院、長庚醫院、宏碁智醫及陽明交大自109年起,運用基隆長庚醫院社區民眾資料,開發2套人工智慧(AI)預測系統,揪出冠心病的準確率達9成,找到糖尿病危險因子準確率也超過8成。國衛院長司徒惠康說,正持續推動轉譯成可供民眾使用的診斷輔助系統。

國衛院研究團隊使用AI機器學習,進行分析並找出引發冠心病的基因變異「LPCAT1」,國衛院分基所研究員蔡亭芬表示,遺傳因子會直接影響脂肪代謝,這項基因變異會導致代謝異常,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研究團隊發現,LPCAT1特定基因變異類型,直接影響疾病風險,AI判讀的專一性及敏感度綜合表現達91.7%。

除了冠心病,糖尿病也與肥胖有關,且洗腎病人45%為糖尿病惡化所導致。國衛院研究團隊藉AI分析,找出腸道菌叢一隻特殊細菌「Gemmiger」與糖尿病腎病變有關,一旦腸道中這隻細菌下降,糖尿病患者腎病變機率便會升高。蔡亭芬說,Gemmiger與人體細胞代謝、支鏈氨基酸代謝間有密切關係,為糖尿病腎病變致病機轉,所開發智慧預測系統,專一性及敏感度綜合評估可達82%。

蔡亭芬指出,Gemmiger在國際文獻中鮮少被提及,且於體外培養的可行性低,無法透過補充細菌方式,降低腎病變機率,目前團隊正開發治療方式,希望找出特定益生菌,投入腸道菌叢中,抑制壞菌比率,提升Gemmiger占比,達到降低腎病變機率。

國衛院團隊持續推動預測系統商品化,讓國人可直接使用。蔡亭芬說,未來將設計檢測套組,只要健檢或在醫院做檢查,留下「一管血」,經過5至7天內就能完成冠心病檢測,糖尿病腎病變則要再加上糞便檢體,評估腸道菌相判斷罹病風險,即早辨識出高風險族群,並以飲食調整、益生菌補充或藥物介入的方式,提供個人化治療策略,有效降低患者進展至洗腎的風險。

糖尿病 腎病 基因變異 冠心病 洗腎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