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痔瘡是什麼原因?該如何治療及預防?圖表詳解痔瘡1至4級症狀
● 久坐久站、作息不正常,易痔瘡發作● 分內痔、外痔及混合痔
● 多喝水、多吃高纖蔬果、溫水坐浴
古人云「十人九痔」所言不假,不論男女老少都有痔瘡困擾,端看「何時發作」。大腸直腸科醫師提醒,除了天生人體構造因素外,久坐久站、飲食作息不正常的人,都可能誘發痔瘡發作。
痔瘡是指肛門附近的血管組織增生,最常發生在靜脈,因此也稱為肛門部位的靜脈曲張。痔瘡生成原因,包括久坐、久站、因便祕常用力排便、懷孕導致腹壓增加、肛門括約肌功能過分亢進,需很用力才能排便等,都可能隨著每次排便,讓這些血管組織逐步向外突出,形成痔瘡。
書田診所大腸直腸科主任醫師徐弘表示,痔瘡屬於天生,以人類胚胎發育歷程來看,直腸末端連接肛門處有3條動脈,等於已存在3個內痔,分別在肛門順時鐘方向的3點、7點及11點等3處。即便每個人都有內痔,但不一定發作,台灣痔瘡盛行率不超過5%,大部分人一輩子不會有痔瘡困擾。
久站肛門靜脈血管膨脹易發作
痔瘡發作與靜脈構造有關。靜脈分兩種,包括有瓣膜及無瓣膜,人類過去是四條腿走路,身體軀幹與地面平行,因此手腳靜脈有靜脈瓣,包括小指頭、小腿等,靜脈瓣可防止血液逆流,讓血液可對抗地心引力,順利回流心臟。而心臟、腹腔等內臟血管沒有靜脈瓣,無法防止血液逆流,當人久站時,血液容易往下沉積,造成肛門靜脈血管膨脹、積血滯留,進而引起痔瘡發作。
痔瘡分內痔與外痔,徐弘指出,直腸與肛門中間有一條齒狀線,以內叫「內痔」,以外叫「外痔」,內外皆有則是「混合痔」。
內痔以嚴重程度區分為四級,第一級是內痔未掉出肛門口,無症狀;第二級是內痔排便時會掉出肛門口,在便後會自行縮回肛門口內;第三級是內痔在排便時掉出肛門口,卻無法自行縮回,須靠外力推回肛門口內;第四級是內痔脫出肛門外,無法推回,亦即脫肛。
外痔平常有肉塊凸在外,些微搔癢,若外痔急性發作時,外痔內的血管破裂,造成皮下出血,會形成血栓硬塊,患者會感到劇烈疼痛、坐立不安,但每個人狀況不同,有些人外痔僅一處,嚴重甚至「一整圈」,疼痛感也差距甚大。
拒辛辣熬夜 如廁速戰速決
不良的飲食生活作息,可能讓痔瘡發作。徐弘表示,經常久站的行業如超商店員、老師、理髮師等,或是民眾放長假頻繁出遊、嗜吃辛辣食物、過度飲酒、熬夜打牌等,都可能增加急性痔瘡發作機率。建議民眾應避免久坐或久站,維持健康飲食,有適當活動,上廁所應「速戰速決」,不要久蹲久坐。
痔瘡治療以保守療法為主,多喝水、多吃高纖維蔬果、溫水坐浴、局部塗抹痔瘡藥膏,徐弘指出,若患者解便輕度流血,會給予肛門塞劑或藥包,由患者自行塞進肛門,但若塞的角度不正確,藥劑或塞管恐戳破直腸壁,導致肛門膿瘍,用藥需非常小心。
臨床上內痔常用橡皮圈結紮,痔瘡根部綁起阻斷血液循環,讓組織壞死自然脫落。外痔或嚴重混合痔需視情況開刀,復元時間也較久,須交由臨床醫師判斷。
徐弘提醒,民眾常因解便流血,才發覺痔瘡問題,政府推行四大免費癌症篩檢,呼籲民眾應定期做大腸鏡篩檢,若發現大腸長息肉、糞便潛血陽性等,應儘早近一步檢查,尤其家族曾有大腸癌病史的民眾應及早發現。
推薦文章
-
4秒運動抵銷久坐傷害?你以為高強度間歇訓練省時有效 其實沒這麼美好
-
總是忙到沒時間好好吃飯、睡覺?4個周末行動足以讓你平衡日常惡習
-
走路沒有運動效果?專家教加入4動作讓你「氣血翻湧」:體虛者也能練
-
別坐馬桶超過10分鐘!專家直言非常不健康:對2處傷害最大
-
腳麻要怎麼走?5方法自我緩解 2居家伸展操改善腳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