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脾腎虛 氣滯手、腳 臉易腫脹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懷孕期間未注意飲食,容易造成貧血以及水腫的問題。中醫師陳玫妃表示,懷孕期間母體血液因鐵含量不足,會使胎兒運送氧氣的血紅蛋白變少減少,除了孕婦貧血,也可能影響胎兒發育。若加上母體在分娩時大量出血,也會使貧血加重。
醫師提醒,孕婦應注意鐵質、蛋白質的補充。而懷孕的中後期,脾虛、腎虛、氣滯,導致手、腳及臉部的腫脹。飲食也應避免吃過鹹、口味太重。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懷孕期間母體內鐵成份被胎兒和母體分成兩份,若缺乏鐵,母體血液因鐵含量不足而漸漸變稀,使胎兒運送氧氣的血紅蛋白變少減少,可能導致影響胎兒發育。
另外,母體在分娩時大量出血,也易使得貧血狀況加重。建議應多食用含鐵量高的食品、有助於鐵消化與吸收的食品。以及食用含蛋白質的食物,有助於血液形成。
陳醫師表示,懷孕的中後期,孕婦四肢及臉部容易腫脹,中醫稱為「子腫」。傳統醫學認為是脾虛、腎虛、氣滯所致;現代醫學則認為胎兒長大會造成子宮擴大,容易壓迫到孕婦骨盤的靜脈,使水分積聚在組織內,導致手、腳及臉部的腫脹。飲食上,建議吃東西應避免選擇吃過於太鹹、重口味。
例如罐頭、香腸、臘肉或醃漬物等加工食品,含納、鹽成分過量;醬油、豆瓣醬等調味品也是高鈉食品,應少吃。平常要注意避免久站;休息或睡覺時,應將腿抬高放寬。須穿較微寬大的衣服;鞋子、襪子也應避免過穿得過緊。
推薦文章
-
超慢跑調氣血 按摩2穴位睡更好
-
冬吃蘿蔔補氣止咳、調脾胃 咳嗽或氣喘患者可多吃
-
冬令進補小心中西藥混搭風險 中醫提醒避免3大不宜組合
-
以為健康其實傷肝!營養師點名「3種食物」容易吃出脂肪肝 香蕉、咖哩也要注意
-
一下雨就關節痛?中醫教按摩4穴位改善「退化性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