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動作慢、手抖更麻煩!巴金森氏症「非運動性症狀」3特性,更影響生活品質
什麼是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病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中老年(>50-60歲)患者。早期會影響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漸漸擴及其他神經系統(自主神經及認知功能…等)。其中男性的罹病比例略高於女性。
英國醫師-詹姆士巴金森(James Parkinson)於西元1817年首先提出「An Essay on Shaking Palsy」論文,報告一群類似病人臨床症狀,如靜態性顫抖、行動緩慢、四肢僵硬、小碎步走路,以後學界便將此病命名為巴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
巴金森氏病典型「運動症狀」
因腦部基底核及黑質神經系統退化,無法製造足夠的多巴胺(小於80%)而產生的運動障礙疾病。如面無表情、肌肉僵直、肢體顫抖、肢體動作之機能減退、起始動作執行困難、行動緩慢等。
「非運動性症狀」比運動症狀更早出現
當我們聽到「巴金森氏症」,多數人會聯想到手抖、僵硬、動作變慢等「運動症狀」。但其實,巴金森氏症還有許多「非運動性症狀」,往往比運動症狀更早出現,也更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了解這些症狀,能幫助病人及家屬更早察覺、正確就醫,並積極改善生活。
「非運動性症狀」3特性
.非運動症狀可能在運動症狀出現前就發生
.影響生活品質的程度,常常比手抖或其他動作障礙更嚴重
.早期發現、積極治療與照顧,可以明顯改善生活品質
常見的非運動症狀
睡眠障礙
.入睡困難、淺眠、夜裡常常醒來
.睡夢中會說話、揮動四肢,甚至夢境「演出」,這稱為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
.白天容易嗜睡、精神不集中
睡眠問題不只讓人疲倦,也會增加白天跌倒或意外的風險,需要特別注意。
自律神經功能異常
.便秘:因腸胃蠕動變慢,是最常見的困擾之一
.排尿異常:頻尿、急尿、夜尿多
.出汗異常:流汗太多或太少
.姿勢性低血壓:站起來時容易頭暈、眼前發黑的狀況
這些症狀常常被忽略,但卻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需要與醫師討論改善方法。
情緒與精神症狀
.憂鬱、焦慮:常比動作不便更讓人難受
.認知功能退化: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幻覺或妄想:部分長期用藥的病人會出現
.衝動控制障礙:少數病人在使用多巴胺促進劑(dopamine agonist)時,可能出現賭博、過度購物、暴飲暴食等衝動行為
這些症狀若能及早發現、與醫師討論,通常可以透過調整藥物或輔助治療改善。
感覺異常
.嗅覺減退:常常在運動症狀出現前的好幾年就已經發生
.疼痛、麻木、燒灼感:有時也會合併不寧腿症候群
.味覺變差
這些感覺變化雖不會直接威脅生命,但對飲食、睡眠與生活品質影響很大。
疲倦與全身不適
.無法解釋的慢性疲勞
.活力下降,做事提不起勁
這類狀況容易被誤以為只是「老化」或「休息不足」,其實與巴金森氏症本身密切相關。
「非運動性症狀」如何面對與改善?
巴金森氏症並不只影響大腦中負責動作的區域(基底核及黑質神經系統),它也影響到控制自律神經、情緒、睡眠及感覺的神經傳導物質系統。因此,病人會出現「全身性」的變化,而不只是手抖或僵硬。
主動與醫師討論
.若有嚴重便秘、失眠、情緒困擾,應主動告訴醫師,因為這些症狀常有治療方式可以改善(藥物、飲食或復健調整)。
.適時尋求專業醫療團隊支持(包括神經醫學部、精神暨心身醫學部、復健科、心理師、營養師)
生活方式調整
.規律運動:散步、太極、伸展運動可改善睡眠與腸胃功能
.均衡飲食:高纖飲食、多喝水可減緩便秘
.睡眠衛教:固定睡眠時間、避免咖啡因及過度午睡
家屬的支持
.理解病人的情緒變化,給予耐心
.協助監測藥物副作用與生活困難
出現手抖或動作變慢就要警覺
巴金森氏症不只是「動作慢、手會抖」的疾病,它更是一個影響人身整體的慢性疾病。了解非運動症狀,並勇於接受診斷與醫療團隊溝通,是病人與家屬共同面對疾病的重要一步。如您或家人出現上述症狀,特別是合併有輕微手抖或動作變慢,請諮詢神經專科醫師。早期診斷與治療能顯著提升生活品質。
推薦文章
-
70歲男逆齡!醫曝「年輕20歲」回春術:7大抗老習慣幫大忙
-
不再只靠外力介入!從「心」解決老人孤單的根本之道
-
醫學認證的衰老指標!5個簡單動作 在家就能測出你的身體老化程度
-
吃全榖不只顧健康、還可以為地球降溫!
-
失智症不再等到來不及!從早期診斷、新型免疫療法到延緩退化的生活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