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腦中風可能讓整個家庭破碎 專家教腦中風辨識口訣FAST

聯合報 記者沈能元/報導
辨識中風口訣 製表/元氣周報 圖/123RF

急性腦中風常突然發生,令人措手不及,依健保署統計,國內去年腦中風就醫患者高達41萬7千多人。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說,急性腦中風分為出血性中風及缺血性中風,兩者占整體腦中風比率各為二成及八成。

俗話說「一人中風、全家發瘋」,一個人腦中風的衝擊將讓整個家庭破碎,李俊泰說,期盼政府推動腦中風防治共照網,以預防中風、降低死亡率,甚至還能降低失智、失能機會。

出血性中風治療,視出血範圍決定手術或觀察。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鄭建興說,急性腦中風致病原因,因中風類型而不同,出血性中風多是因為高血壓控制不住,導致腦內血管破裂,其他原因還包括先天血管畸形、凝血功能異常等;缺血性中風則是因為頸部或腦部血管阻塞,大多與三高、心房顫動、吸菸等相關。其中高血壓同時與出血性、缺血性中風密切關聯,需特別留意。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鄭建興。圖/鄭建興提供

「搶快」是腦中風治療最重要的一環,必須掌握黃金治療時間。李俊泰說,大腦為固定體積,內含腦組織、血液、腦脊髓液等,出血性中風為腦組織被血塊占據而擠壓,患者抵達醫院後,需要緊急會診神經內、外科醫師評估病情,若出血範圍大須經手術取出血塊,或進行引流治療替大腦減壓;若出血範圍不大,可以住院觀察、控制血壓,病情有機會好轉,不需手術治療。至於缺血性中風治療,需要於3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健保署於2004年納入健保給付。

缺血性中風治療,以靜脈血栓溶解劑打通血管。

鄭建興說,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最直接有效的治療是盡速打通阻塞的血管,現在治療方式多元,醫師可依患者病情選擇不同治療方式,包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動脈血栓移除術治療,治療的時間愈快愈好,但不限定只在3小時內,可延長到中風發生後6至8小時,甚至到12小時,仍可能有機會治療。

每個人發生腦中風的病況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同,「腦中風發生的那一瞬間,每個人的命運不一樣。」李俊泰說,靜脈血栓溶解劑不是仙丹妙藥,在施打前還是須經電腦斷層等檢查小心評估,或是依醫師建議進行動脈血栓移除術治療。

病患到院時間超過3小時,影響靜脈血栓溶解劑施打率。

健保署統計,目前急診腦中風後靜脈血栓溶解劑施打率為5.25%。李俊泰說,2006年進行全國腦中風登錄時,當時靜脈血栓溶解劑施打率僅1.5%,如今提升至5.25%,但對比醫學中心施打率約10至15%仍有成長空間,原因為需符合在中風後3小時內施打的條件,使施打率上升速度較緩慢。現在正在推動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時間從3小時放寬至4.5小時,也可以獲得健保給付,讓施打率有機會拉高。

鄭建興說,依台大醫院統計,靜脈血栓溶解劑施打率約接近10%,高於5.25%,但只占1/10的缺血性中風病人,主因多是患者到醫院時間太慢或症狀較輕微,不適合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

約四成會留下各種後遺症,影響生活品質。

依健保署統計,腦中風患者人數以六都較高,李俊泰說,約10年前,終其一生,每6個人會有1人中風,現在已是每4個人就會有1人中風,而六都中風人數較多,主因是人口數多。依臨床觀察,中風患者經救治後,約有四成會留下拿拐杖、坐輪椅、長期臥床的失能情形。

降低失能風險

及早辨識 送醫提升溶栓施打率

為防範腦中風,李俊泰指出,務必建立中風風險控管概念,經專業醫師評估得知風險。可仿效糖尿病防治網,由神經科醫師進行整合,李俊泰說,目前已向衛福部提出腦中風防治照顧計畫,期盼推動腦中風防治共照網,如放寬基層診所進行心電圖、頸動脈超音波等健保給付檢查項目,以利及早發現潛在腦中風患者,並重視偏鄉、離島中風防治,讓中風醫療在地化。

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本報資料照片

鄭建興指出,急性中風要能啟動治療,首先病人要有病識感,警覺可能是中風立即撥打119,消防隊急救人員第一時間辨識送醫,則有機會獲得好的治療。台灣尚有一些偏鄉,醫療資源較缺乏,如何提升偏遠地區中風患者緊急救護系統,是全國應關注的議題。

110年缺血性腦中風病人靜脈血栓溶解劑使用率 製表/元氣周報

李俊泰說,腦中風學會對民眾宣導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只要其中一項做不到,應立即撥打119送醫。近兩年也到全國消防隊為急救隊員提供中風辨識課程,加強進行腦中風宣導,讓病人能快速送到可處置中風的醫院,大幅提升急性中風處置能力。現在雖有好的治療方式,但可說是用盡「洪荒之力」,最好是避免中風,找出高危險群,早期給予降血脂、降血糖、抗凝血劑等藥物,以預防中風造成的死亡與失能。

元氣周報

聯合報推出元氣周報,健康的、樂活的、環保的,每週日隨報附贈,12版版版

腦中風 健保大數據 缺血性腦中風 出血性腦中風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