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霸凌無孔不入 醫師點出降低身心影響6因子
過去的校園霸凌、職場霸凌往往發生在特定時段與特定空間,隨著網路興起與通訊科技普及,霸凌事件不僅更易發生,且打破時空限制,受凌者下班下課後仍可能持續遭受折磨。醫師表示,遭受霸凌可能帶來負面的身心影響,不過,若當事人本身擁有越多正向的調節因子,像是師生關係好、家庭互動多、個人有良好的精神健康等,越可能平安度過困境。
衛生福利部、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與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今日舉辦自殺防治學術研討會,高雄醫學大學精神科主治醫師顏正芳出席談網路霸凌議題。
顏正芳說,台灣網路霸凌的盛行率不低,2012年一篇針對311名學生進行的研究顯示,約有10%的學生曾為網路霸凌施暴者、19.6%的學生曾受害、54.7%的學生曾經旁觀,「旁觀也是助長霸凌事件的行為之一」。
網路霸凌帶來的負面影響比現實生活中的霸凌更甚— 現實生活中的霸凌事件,受害者回家後還有一段時間與生活空間可調適,不過網路霸凌卻會蔓延至受害者整個生活。同時,網路霸凌流傳形式快又廣,流出後的訊息不易被刪除,加上網路霸凌常常具有匿名性、加深處理難度,因此對當事人帶來的負面影響較過去都來得大,會增加憂鬱、增加心理困擾、降低主觀安適感,自殺意念更高。
顏正芳說,若學生不幸碰到網路霸凌,可以求助學校進行霸凌防制通報,也可向衛福部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民間主辦的iWIN網站進行申訴。
不過,並不是遭受霸凌就必然走向憂鬱或自殺,有些人甚至有能力一笑置之。顏正芳說,擁有越多正向的調節因子的人,越可能平安度過困境。正向的調節因子包括良好的精神健康(如高度情緒、認知、心理安適感)、家庭互動較多(如共進晚餐天數較多)、高情緒智商、良好的師生關係、與學校的連結性高、對生活與家庭滿意度較高等。
要從制度面減少網路霸凌事件,台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顏正芳表示,台灣目前並未實施網路實名制、沒有相關專法、也沒有提供給學校端的相關課程方案等,這些有待各界持續努力。
編輯推薦
推薦文章
-
94歲醫生「十年未生過病」每天必吃一食物 靠它防感冒、增強抵抗力
-
常見且擾人並伴隨聽力減退 搏動性耳鳴需要特別擔心嗎?
-
不喜歡愛愛的男人更短命?研究:「性趣缺缺」易早逝 死亡風險增7成
-
每天喝咖啡能助人長壽!專家建議「黃金攝取量」將健康效益最大化
-
院長講堂/屏東佑青醫院院長林進嘉 推廣精神健康教育 打造堅強社會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