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患者僅2成對外求助 醫師傳授「陪伴」的藝術
研究顯示,95%自殺者生前患有精神疾病,其中70%患有憂鬱症。統計顯示,自殺死亡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男性比女性多;有自殺企圖者以年輕者較多,女性多於男性。而若能辨認出有自殺意圖的人,自殺是可以預防的。換句話說,讓憂鬱症患者願意就醫、用正確方式與其相處,可望在鬼門關前搶救生命。
不過,許多憂鬱症患者,並不願意,也不習慣求助。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指出,根據過去社區精神流行病調查發現,台灣憂鬱症終生盛行率僅1.2%,遠低於美國的16.2%,但是台灣被確認達憂鬱症的個案,平均工作喪失天數為74.9日,高於美國的35.2日,並且台灣憂鬱症的求助比率也低,僅有20%,美國則達57.3%。
●「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目前國內憂鬱症治療現況、藥物使用及如何選擇就醫場所:https://topic.udn.com/event/health_depression
抗拒精神科 可先掛家醫科
研究者解釋,台灣人較為堅忍,不願承認自己有憂鬱症,也抗拒治療。張家銘也指出,社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只有五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尋求幫助,相信還有很多患者未接受治療。未接受治療的原因包括不知道何謂憂鬱症,或不願承認自己罹病,抗拒治療。但憂鬱症若不積極治療,可能會讓症狀更嚴重、功能更受損,甚至增加自殺危險性。
如何協助憂鬱症患者就醫,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表示,患者通常不知道自己有憂鬱的現象,家屬應協助初步辨認是一般情緒低落或憂鬱症,跟患者解釋何謂憂鬱症。若有些憂鬱症患者還是不願踏進精神科,劉嘉逸說,可先掛號家醫科,家醫科醫師也有接受憂鬱症相關訓練,可以提供初步診治及必要轉介。
陪伴患者 盡量多聽少說
與憂鬱症家人相處是一門名為「陪伴」的藝術,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馬偕自殺防治中心方俊凱說,當患者想說話的時候,親友只需傾聽,不要急著給回應,適時提醒患者「憂鬱症可以治療」,並且有可能變好。
憂鬱症患者的親友大多會很緊張地希望可以幫助患者,「有什麼需要幫忙?」,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其實藏著高、低位階感。方俊凱建議,改為「你這幾天怎麼樣?」讓患者覺得被關心與支持。
憂鬱症患者有時覺得自己一文不值,親友可以根據事實讚美,提醒他有的優點,但不要太言過其實,以免讓容易負面思考的患者又想太多。「多聽、少說」是原則,若發現其常以死亡為話題或表示告別,務必盡快求助專業人員,如處危險階段,將可能的自殺工具拿走,隨時陪在身邊。
預防自殺:1問、2應、3轉介
預防憂鬱症患者自殺,張家銘建議「1問、2應、3轉介」:
1問:是指主動關懷與積極傾聽、詢問,可以關心「你最近睡得好嗎?」「你最近會不會覺得心情不好?」「你最近會不會覺得緊張不安?」必要時甚至也可直接問「有沒有自殺的想法?」
2應:是指給有自殺意圖的人適當回應,透過同理心幫助當事人釐清困擾、整理思緒,降低真正執行自殺的可能性。
3轉介:是指引導當事人接受專業人員幫忙,有效減緩自殺衝動。通常帶個案至醫院精神科就診,或接受心理衛生中心或諮商機構的會談,協助情緒趨向平穩、降低風險。
家屬陪伴憂鬱症,壓力可能非常大。方俊凱提醒,家屬不要過度把焦點放在患者身上,記得為自己保留時間,充足的休息、運動,繼續保持自己的社交圈,做自己喜愛的事,不要忽略自己的需求,才不會照顧病人到自己也病倒。
方俊凱建議,家屬適時尋求協助,不要自己承擔所有責任,多數患者沒有動力找資訊,家屬可多看相關書籍、尋求專家建議,一來家屬不會過度慌張,也可更了解患者所需。
陪伴憂鬱症患者
1. 只需傾聽,別急著給回應,「多聽、少說」是原則。
2. 適時提醒患者憂鬱症可以治療,並有可能變好。
3. 找機會讚美,提醒患者的優點,但不可過度。
4. 發現患者言詞常與告別、死亡有關,務必盡快求助專業人員。
5. 別過度把焦點放在患者,記得為自己保留時間,顧好自己才能照顧患者。
擺脫憂鬱症,他們怎麼做到的?
藝人歐陽靖、家醫科醫師林青穀,都曾被憂鬱症所困,幸運的是,在家人陪伴下,最後靠著治療與自身的復原力,走出憂鬱深谷。影片中他們分享自己如何擺脫憂鬱症糾纏,並請來專科醫師提供建議。
《藍色病毒一》無所不在
影片網址: https://youtu.be/SvNEq3XvTbM
《藍色病毒二》我和我們
影片網址: https://youtu.be/8bMfJeea40Q
《藍色病毒三》輔助治療
影片網址: https://youtu.be/C7l3npuk3Vs
《藍色病毒四》亡羊補牢
影片網址: https://youtu.be/XhOTWsTHreM
推薦文章
-
重啟大腦平衡,腦波也能調音! 吳德和教授揭密「大腦諧振」 抗憂鬱、失智
-
「擁抱希望 攜手向前」畫展 – 看見心靈純粹的美
-
變性後遭性騷 她崩潰得恐懼症
-
喝咖啡提神反陷入其他困境!神經科醫揭咖啡因2副作用:所以我戒了
-
🎧|你也是「I人」嗎?專家教你如何逐步擺脫社交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