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託夢」代表的是什麼?精神科醫師這麼說

聯合報 記者蔡容喬╱即時報導
精神科醫師指出,門診上偶有患者詢問醫師「為何會發生託夢?」「是不是真的要告訴我什麼?」

「託夢」近來隨著總統初選話題,成為網路熱搜關鍵字,精神科醫師指出,門診上偶有患者詢問醫師「為何會發生託夢?」「是不是真的要告訴我什麼?」不過觀察過去國內外媒體報導,「託夢」一詞幾乎都被省略不翻譯;因為該詞包含文化特殊性,台灣人相當熟悉,卻是一個很難被翻譯成英文的詞。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主治醫師徐瑋澤表示,患者對「託夢」的感受是欣慰的,常見的託夢來源是已逝去的親人,或生命中重要的人,做夢者常在意夢境帶來的訊息,包含親人對自己的囑託、對生前關係的詮釋、或是在另一個世界缺少什麼。

徐瑋澤說,當現實上仍思念親人、生前沒能表達的情感、或某些遺憾甚至愧疚的事件發生,就有可能反映在夢境上。如夢到過世親人告訴自己,已經原諒某事而大哭一場;或夢到逝去親人缺少衣物或金錢,因此去燒紙錢或查看親人的墓地,這就是一種情感宣洩的過程,也減少潛意識的焦慮,這種心理機制並非異常,不必過於擔心。

另一類型的託夢則可能涉及潛意識的願望,如一直很想去做某件事但游移不定,夢中就會接受到神靈或更高權威力量的指示,因此就下定決心去做或不做了。這類情形曾出現在西方文獻中,如古羅馬時代的君士坦丁一世,就曾在米爾芬橋戰役前一晚被基督「託夢」、信心大增,把基督標示加到士卒盾牌上,最後真的打勝仗。

徐瑋澤表示,現代社會已極少有人會公開透過自己的夢境來發表決策或預測未來,但古今東西相同的是,夢仍反映出個人潛意識的需求。

焦慮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