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其實比較安全?醫:半麻有更多不確定性
一般人想到麻醉,可能覺得只有手術才會碰到,但從拔牙、醫美,到健檢、手術,都有「麻醉」的身影。
有些麻醉讓病人沉沉睡去,有些則是讓病人的患部「不痛」。使用到麻醉醫療的多數是哪些科別?大多使用哪些麻醉方式?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分析麻醉就醫數據,了解國內麻醉使用現況。
由於麻醉通常伴隨著開刀、檢查等醫療處置,根據107年到109年的健保資料,整體麻醉人數107年和108年分別為138萬2,488人及141萬4,424人,到了109年則略降為140萬2199人。
若細分全麻、半麻、局部麻醉和牙科局部麻醉,107、108及109年全麻的申報人數分別為69萬9,826人、73萬2,159人及73萬3,144人;半麻的申報人數分別為21萬3,793人、21萬739人、19萬7,243人;局部麻醉的申報人數為36萬6,138人、37萬5,131人、36萬4,045人;牙科局部麻醉的申報人數則分別為18萬7,642人、18萬1,925人、19萬1,791人。推測可能是因疫情關係,小手術減少,但必要手術仍需進行。
麻醉方式由主刀醫師、麻醉專科醫師共同決定。
曾為外科醫師的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麻醉的選擇並非單由主刀醫師或麻醉專科醫師決定,往往是兩人依據病人的情況、部位以及開刀時間,共同討論決定。
全麻,也就是全身麻醉,看起來風險雖然比較大,但有時在專科醫師角度會認為「比較安全」。他解釋,因為全身麻醉時,呼吸系統都在控制範圍內,只要監控好生理機制即可;至於半身麻醉或是靜脈注射麻醉,則可能在手術過程中會因病人代謝較快而醒來,或是下半身麻醉了、但上半身仍在活動,反造成手術的不確定性,而出現其他風險。
全身麻醉,限麻醉專科醫師施行才可申報。
不過在麻醉給付規定中,除了全麻(包括「半開放式或半閉鎖式面罩吸入全身麻醉法」以及「半閉鎖式或閉鎖循環式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法」)限麻醉科專科醫師施行才可申報外,其餘麻醉項目並無規定得由麻醉專科醫師施行。
李伯璋表示,每一種專科醫師都有特定專長,對病人來說都很重要。但過去麻醉醫師沒那麼多,「外科醫師就會兼著做(麻醉)」。
他談到自己過去擔任住院醫師時,一開始開盲腸手術,便曾自己幫病人打半身麻醉,「多數時候沒有問題,但如果病人姿勢沒有擺好,麻藥跑上來,病人就會出現呼吸困難,必須緊急處理。」
主刀醫師麻醉,更需嚴格觀察術後狀況。
但李伯璋也提到,有一些診所可能因為規模不大,由主刀醫師自己麻醉,省掉部分費用,但相對容易出問題,是需要注意的現象。尤其若一開始麻藥下太多,但手術進行太快,雖可用拮抗劑催醒病人,但也要有耐心讓病人連接呼吸器到完全醒過來,送到恢復室觀察再回到病房,以免發生Rebound(反彈現象)。
他舉例,過去剛到南部執業時,就有開業醫師幫病人做甲狀腺手術,結束後看到病人醒過來,以為已無問題,就直接讓病人到恢復室,沒想到病人忽然喘起來、呼吸不過來,只得再插管急救。但病人一旦拿掉原先的管子,便已造成氣管水腫,要再重新插管便不易放入,容易導致缺氧。因此若能一開始就監控好,確定麻藥全退,就能避免類似的事情。
是否能從給付方式改善此一狀況?李伯璋認為,若能從政策角度規定當然很好,但現實狀況考量到人力仍然不足,僅能配合醫事司的管理辦法,健保從旁搭配。
推薦文章
-
健保大數據/聽力損失治療特色院所
-
聽神經損傷無法靠手術、藥物恢復 只能藉助聽器或電子耳矯正
-
老公為何聽不到我講話?50歲後聽力明顯退化 高頻接收能力最先下降
-
女性定期做子宮頸抹片 45歲以下男女建議打HPV疫苗
-
及時阻斷癌前病變 子宮頸癌早期治療存活率達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