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師重複同樣的話,里長變身「家人」從北市送到南部
住在台北市的張奶奶(化名)原是一名小學教師,退休後,多年來都是一人獨居,她身體硬朗、談吐幽默,每天固定出現在社區據點,鄰里都很熟悉她的身影。但漸漸地,她經常重複同樣的話,也會混淆時間與地點。
「我們察覺到疑似失智症症狀後,得知奶奶的兒子住南部,也不敢耽誤,親自陪她南下,當面向她兒子說明情況。」台北市中正區新營里里長莊柏辰說,張奶奶的兒子一開始半信半疑,所幸經過溝通,決定把年邁母親接到南部就近照顧。
社工出身,把長輩當家人
莊柏辰原是社會工作者,曾任長照個管師。105年他投入社區照顧服務,在中正區陪伴長輩八年,萌生在地深耕的念頭,他說:「把長輩當成家人,就會知道該怎麼照顧。」這份理念延續到里長工作中。擔任里長後積極營造里內高齡友善環境,並參與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高齡暨失智友善示範里試辦方案」。
新營里人口約9千人,其中65歲以上長者超過千人。白天青壯年外出工作,社區走動的幾乎都是長者,還有許多長者的子女在國外工作,老老照顧或獨老家庭較多,照顧需求高。因此,莊柏辰結合各方資源,積極開設各種社區課程,像是「暢遊3C」、「健康養生」、「歡樂桌遊」等,讓長者能快樂學習、彼此陪伴。
硬體改善+知識培力,還有溫暖照顧者的心
除了社區活動,莊柏辰也著力於硬體改善。轄區內有些綠色人行道不平整,導致輪椅與助行器較難通行,他積極將油漆式標線改建為真正的人行道。這是一項工程浩大的挑戰,短短一段路因涉及變電箱、電線桿、水電管線等遷移,施工長達兩到三個月,但如今,兩條示範道路已完成,此外,里內人行道與機車停車格重疊,經與相關單位會勘後,已改善情形,「過程雖然辛苦,但看到長輩走得安心,就值得了。」
「失智友善,不只是照顧問題,更是社區知能的培養。」莊柏辰認為,民眾都很樂於助人,但如果大家不夠清楚該怎麼協助,就會產生疑慮。因此,先由鄰長學習正確的失智症觀念,再擴散給里民,宣導過後,里民會更加留意路上需要幫助的長者,除了「看、問、留、撥」失智友善行動,他說,「在新營里若看到疑似失智者,直接找我就對了。」
此外,他特別留意到外籍看護的需求。這些遠道而來的照護者,肩負著替大家照顧長者的責任,莊柏辰會為他們舉辦聚會,提供一份歸屬感,也能間接提升照顧品質。
台北市先行,推動失智友善社區
根據衛福部調查,約九成失智者生活在社區之中,台北市率先於107年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十二行政區皆依在地特性與需求營造友善環境。而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訪談失智症照顧者回饋發現,「里長」不僅是鄰里的好鄰居,更是推動失智友善的重要關鍵。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自113年起試辦「高齡暨失智友善示範里方案」,編制「失智友善里指引」與「失智友善環境檢核表」,也量身打造「里長10大亮點任務」,邀請專家實際走訪社區輔導給予改善建議,目前已有22里參與,期待讓失智症者與家屬在熟悉的街坊中感受到溫暖與支持,打造幸福共伴的失智友善城市。
失智友善里長重要任務
1. 發掘疑似失智症者,並轉介醫療單位診斷
2. 盤點與串聯失智友善資源
3. 主動關懷里內失智症家庭
4. 號召里內店家及里民成為失智友善組織
5. 推廣預防觀念,辦理失智友善互動與識能活動
推薦文章
-
自律神經失調,情緒、壓力影響最大!中醫3招調節身心
-
以為睡不好?其實你在「缺氧」!智慧手錶幫你提早發現睡眠呼吸中止風險
-
台灣首部腎病臨床照護SOP出爐,提供基層診所醫師神支援
-
退休後續投入公益醫療 肝基會執行長李懋華獲首屆醫療貢獻獎
-
台灣勞工可以周休三日? 勞動部長洪申翰:仍在蒐集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