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句「爸爸要吃什麼?」吳明賢:疫情裡的微小幸福
台灣自五月進入疫情嚴峻期,兩個多月的時間,從公衛到醫療現場,站在前線抗疫的男性身影,此時幾乎是把家庭擺一旁,全心投入工作。在疫情中迎來的父親節,少了出外聚餐的熱鬧氣氛,但對這些剛打完硬仗的父親,回歸家庭的溫暖,應該是他們最期待的時刻。
本土疫情自五月升溫以來,歷經四個月抗疫,父親節時刻終於迎來降級。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作為台大醫院上千位同仁的大家長,曾以「院長的公開信」振奮醫護同仁守在抗疫第一線上,回到家中脫下醫師袍後,才真正成為家裡兩個兒子口中的「老爸」。
聚餐開會都取消,每晚和孩子吃飯,享受窩心之感。
吳明賢說:「以往諸多開會、應酬,常常在外用餐沒回家,但疫情發生後,聚餐開會都取消了。」現在他每天都和孩子一起吃晚飯,有時候孩子點外送問一句「爸爸要吃什麼?」,讓他格外覺得窩心。「疫情之後,一家人終於真的能聚在一起吃飯,以前都不會刻意去重視這些微小的幸福。」
每年過節,吳明賢會回嘉義探望87歲的父親,遇到疫情,不能常常往返兩地,改打電話祝賀或包紅包讓老人家開心。他的父親早年從事棉被生意,時常忙於工作,但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家裡典型嚴父慈母,小時候聽爸爸的話「會讀書就是要從醫」,走上醫師一途。
老爸讀醫,孩子未必要追隨,少了老爸包袱,更能自在發展。
「要是我沒當醫師,可能和其他同學一樣,從事電子工程業。」台灣早年只要搭上經濟起飛的風頭,吳明賢讀甲組的同學,時至今日不少人已退休。吳明賢說,當醫師就沒有退休的一天,但在疫情底下抗疫,有所貢獻也值得。
他成為父親之後,放手讓孩子選擇想要從事的行業,強調「只要不要學壞、對未來有方向,想念什麼,就念什麼。」吳明賢有兩個兒子,老大念法律、老二念運動休閒系,各自在自己專長的領域發揮所長。
「哪有說老爸讀醫,孩子就一定要讀醫的道理。」吳明賢表示,時代背景不同了,父母提供支持與協助,孩子選擇科系,未來操之在己,怨不得人。過去老一輩可能會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系難找工作,但他不這麼認為。
吳明賢熱愛人文科學,認為看病也應「以人為本」,科系不分優劣。他說,若父子同在醫界,難保不會被人拿來比較。「會常常被問起,你爸爸是那個誰誰誰?反而多了不必要的禮遇或是壓力。」孩子不從醫,少了老爸的包袱,反而更能夠自在發展。
「過節容易,度日難。」日常生活中的關懷更重要。
結婚已逾30年的他,兩個兒子也已在職工作,一家四口對於過節的儀式感,少了蛋糕和聚餐,而是簡單手寫卡片或計畫全家出遊。
他說,父親節慶祝固然開心,但生活上的溝通才是重要,「畢竟過節容易,度日難。」吳明賢分享,平時遇到家人分享的小事也會追問「欸?你上次說的活動辦得怎麼樣?」或者「你最近在忙什麼呀?」透過簡單一句關心也能促進親子感情。
吳明賢鼓勵孩子及青年,「人在社會有自己應盡的任務,趁年輕努力打底,發揮潛能,莫負少年頭。」只要對社會有所貢獻,家人平安健康,對他而言就是最好的父親節禮物。
溝通很重要
父親最重要的工作 就是做小孩的榜樣
作為台大醫院院長,每天至少有12小時待在醫院工作,跟醫護同仁、病人碰面的時間都比家人相處的時光還長。
「病人需要關心,家人也需要被關心。」吳明賢透露,在醫院跟病人要溝通,在家裡也要跟親人孩子溝通,重點是要花時間、花心力。「平常工作忙,孩子其實都知情,要能夠讓彼此理解,爸爸是為了家庭在努力。」
就連面對家庭衝突或革命,吳明賢也從不閃躲。二兒子高中成績差、夜夜晚歸,他心想「高中生哪可能這麼忙?」找一天坐在客廳等孩子回家,兩人溝通一番,才知道兒子接了熱舞社社長,並承諾高三會把成績追回來,父子達成協議後,老爸就不再窮緊張。
「如果光是用自己的想法去猜、去質疑,孩子又值叛逆期,衝突只會更大。」他認為,除了課業,包含生活經驗、做人做事的道理,都比考試成績重要太多,只要試圖理解孩子的想法,偶爾適時提點,都能幫助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沒有人生來就會當醫師、當父親,也要一步步慢慢學。」對他來說,父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孩子的榜樣,他時時警惕自己要注意身教的影響。
吳明賢小檔案
年齡:57歲
職稱:台大醫院院長
家庭:結婚31年,育有2子
給孩子的一句話:趁年輕努力打底、發揮潛力,莫負少年頭。
推薦文章
-
醫病平台/陪伴年輕病人步入生命末期的深切體悟
-
科普好健康/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症 臍帶幹細胞添生機
-
醫病平台/跌倒脊椎受傷驚魂記 (下)
-
一句「他在等你們!」的體悟:醫病關係也可以是情感連結 真心陪伴才能彌補生命缺口
-
醫病平台/跌倒脊椎受傷驚魂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