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最愛問/遇上巴金森病騎車卡 醫病合力解通勤挑戰
林先生近期騎機車通勤時,總覺得「催」油門時有一種卡卡的感覺,以為工作太累導致筋骨出狀況,到醫院檢查竟被診斷罹患了腦神經退化疾病-「巴金森病」。理解隨著病程進展,可能會出現顫抖、緩慢等症狀,自覺應該不適合再騎車,但他居住於以自駕為主的新竹,接下來日常的交通使林先生陷入了苦惱。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專科主治醫師楊敬譽表示,臨床觀察的確有部分巴金森病人是因為開車或騎車時出現異狀就醫確診,主要的症狀包括緩慢、顫抖、僵硬與步態不穩,都會影響駕駛需要反應和操作,尤其騎車更需要平衡。因此大多數的病友即使病程還在非常初期,顧慮自身和其他用路人的安全,會直接放棄開車或騎車。
然而通常巴金森病好發於六十歲左右,甚至有更年輕的患者,大多還在工作崗位,仍會有交通的困擾。楊敬譽說,早期的巴金森病友可主動與醫師溝通如何保留駕駛能力。例如請醫師協助控制藥效發揮的時段或選擇長效型的藥物,選擇在這段時間外出。他也強調,病友應將需求如實告知醫師,由醫師協助調整藥物並觀察有無副作用等問題,不要自行判斷導致出現交通風險。
勤紀錄藥效 醫師助保留交通需求
楊敬譽建議,病人可以像寫日記一樣記下每日的藥效紀錄,例如:上午九點吃藥,中午十二點左右開始藥效漸退有症狀出現。以時間段區分,愈細節愈好。透過紀錄醫師就能依藥效狀況,建議病友可以在什麼時間外出運動或工作。一旦藥效時間變短,醫師也能很快發現,協助調整藥量。不僅可以提升疾病控制的效果,也能增加病友的信心。
其實不只駕駛問題,部分巴金森病病友長期用藥下會出現的「斷電」等副作用,在外行走時忽然停下來動彈不得,十分危險。楊敬譽說,針對早期且較年輕的病人,會同步考量長期的用藥方針,如透過多巴胺促效劑等藥物延緩副作用出現的時間,維持病友自主外出的能力。同時希望大眾可以理解和包容,適時伸出援手,也期待未來自動駕駛普及,讓巴金森病友也能受惠,找回交通的自主權。
延伸閱讀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
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
📖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
【加入Facebook社團】
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推薦文章
-
陪病看護經驗/起步就是進步 陪中風老伯復健
-
19歲罹巴金森病 花21年找回人生節奏
-
《前輩健面聊》Podcast Ep5.不只與老共舞,也能與病共生,嘻達人駱紳第二人生更寬廣
-
巴金森最愛問/臭臉宅家不是懶 攜手老伴攻克巴金森
-
「早起有精神」不是自律其實是疾病警訊?專家:嚴重恐致心臟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