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病友年增2千人 左旋多巴藥物使用量最多
隨年齡增長,巴金森氏症罹病比率也跟著上升。據健保近五年資料統計,從106年的6萬9千多人,上升至110年的7萬7千多人,每年以兩千多人速度成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巴金森氏症盛行年齡以60至80歲為大宗,案例增加速度與台灣人口老化有正相關,台灣正值高齡社會,需特別關注其發生率。
國內罹病率女性高於男性,可能與年齡較長有關。
根據110年健保資料統計,巴金森氏症病友人數共77,428人,以總人口來看,約每一萬人中,有三人罹患巴金森氏症;從年齡層來看,排名第一為71至80歲、其次為81至90歲、61至70歲。若以當年度61歲以上人口來看,在527萬老年人口中,就有7萬740名被診斷為巴金森氏症,約每一萬名老人中,有134人罹病。
國外研究顯示,男女罹患巴金森氏症的比例為1.3:1,但以國內數據來看,女性罹病機率較男性高一些,可能與女性平均年齡較長有關。但葉篤學表示,巴金森氏症罹病原因複雜,如頭部外傷、病毒感染、環境毒素如農藥的使用等等,都可能是危險因子,「曾遇過因為得了流感重症,演變成巴金森氏症的案例。」
巴病友因其他疾病就醫,憂鬱症高居第一,其次為睡眠障礙。
此外,巴金森氏症也與憂鬱、便祕、睡眠障礙等非動作症狀有關。110年健保數據顯示,巴金森氏症患者十年內因其他病症就醫件數,排名第一為憂鬱症,高達37萬3千件;排名第二為睡眠障礙,達23萬7千件。甚至當病程發展到中後期,腦部發生退化後,有近二成五患者出現失智等認知功能障礙。
若要盡早診斷巴金森氏症,或觀察用藥治療後的調整,最常以巴金森氏症量表(UPDRS)進行評估。但依照現行健保給付規定,每年每人上限為一次,葉篤學認為相當不合理,有時個案病情改變,會需要進行量表評估,給付次數建議調升為每年上限四次,否則難以靠患者主觀問答掌握病情或調整用藥狀況。
以巴金森氏症常見發病年齡50歲至60歲來說,若能盡早發現治療,其進展快慢因人而異,多數個案平均年齡仍可達80歲。
左旋多巴用量最多達五成,多用於較年長患者。
在用藥治療上,治療巴金森氏症藥物中,以「左旋多巴」被認為最有效,占健保署相關用藥申報量五成一,這類藥物多使用於長者;另外排行第二的用藥為「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占一成六,多使用於較早發病的年輕族群。
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政霖表示,年長的患者,因擔心其動作症狀影響生活,如跌倒、身體無法自主,多使用治療較果較佳的左旋多巴,但服用五到十年後,藥效會出現起伏或有效時間縮短。
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占一成六,多用於年輕患者。
一般來說,越早使用左旋多巴,意味著失效時間越早,因此對於發病較早的年輕族群,較易在左旋多巴治療一段時間後,產生藥物引起的異動症,因此建議一開始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延緩使用左旋多巴的時機。而部分長者使用左旋多巴劑量提升到一定程度時,也需要加上一些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或長效型藥物,對於改善藥效起伏有所助益。
醫師提醒,有些藥物會出現噁心、想吐或嘔吐、食欲不振、輕度幻覺、精神混亂、嗜睡、血壓低、疲倦等副作用,不要因此任意調動藥物的搭配或停藥,可以定期回診與醫師諮詢,進行藥物調整。若能在早期控制好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可以減緩多巴胺細胞的退化,避免症狀惡化速度加快。
推薦文章
-
AI新藥開發/腦神經退化治療有解?「外泌體」可望瞄準病灶「神救援」
-
如何照護老寶貝/身障重鑑定 跑兩趟磨人
-
如何照護老寶貝/照顧父執輩 要重視心靈健康
-
健保大數據/聽力損失治療特色院所
-
聽神經損傷無法靠手術、藥物恢復 只能藉助聽器或電子耳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