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璇/當名醫的父母罹患失智症:不要跟他生氣、避免硬碰硬
「老闆不喜歡阿公不會算數了。」從印尼來的看護蒂娜眉頭深鎖,原來阿公前陣子確診失智症,但他兒子無法接受事實。
過去父親教導兒子勤能補拙,現在失智了,在日照中心練習算錢卻常出錯,兒子無法接受,要求老爸要算到對,甚至沒日沒夜要求老爸練習。蒂娜不忍阿公愁眉苦臉,偷偷幫忙被發現,兒子威脅要把蒂娜趕回印尼。
吳佳璇:戴上GPS錶 爸爸還能趴趴走
這樣的故事聽在家裡也有失智症父親、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吳佳璇耳裡,格外不捨。
失智是不可逆的過程,與其讓失智者回答算術或記憶力等考題,不如接受事實,調適自己,才能找到與失智者相處最合適的方法。
吳佳璇親自幫失智的父親戴上GPS錶,看著爸爸每天騎著鐵馬趴趴走、偶爾罵一罵討厭的政客,「太好了,爸爸還能做到這些」;家有失智母親的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也說,失智症至今無藥可治癒,照顧者應調適自己,了解長輩想法,更要維持他的尊嚴。
轉念平息情緒 自尋小確幸
吳佳璇的父親是退休大學教授,雖然失智,但身體硬朗,每天騎著鐵馬趴趴走,爸爸最常嚷著要上班餵實驗室的動物,忘記自己退休了。有次看護阿姨突發奇想跟說,「學生剛才打電話來,動物都餵好了,您不用過去了。」父親因此不再吵著去實驗室。
吳佳璇建議,每位失智者的家屬、照顧者都要有根據長輩個性而編寫劇本的能力,避免硬碰硬造成不愉快。吳佳璇認為並非因為自己有醫療背景,所以特別看得開,幽默是股拯救的力量,照顧者對失智者的行為轉念,可以減少很多情緒。「不要比較,盡己力就好,記得找小確幸。」
另外,善用長照服務、房間加標示、替長者配戴GPS定位器,至警局留下指紋建檔,也可以找相關書籍閱讀、多參加照護者團體活動等。吳佳璇指出,失智症照顧沒有SOP,透過分享,家屬間互相學習、得到慰藉。
曹汶龍:失智長輩 像回到青春期
嘉義縣是全台老化指數最高縣市,曹汶龍同時也是嘉義縣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主持人,長期深入社區為失智長輩看診,他常在臉書記錄和母親相處的點滴,他認為失智長輩就像回到過去,像個青春期的孩子,以為自己什麼都懂,甚至叛逆,照顧者應調適自己、懂長輩想法,更要維持他的尊嚴,才能避免衝突。
引領長輩 說更多記憶
曹汶龍表示,許多長者出現失智症最初症狀,就是重複同一話題,在同樣情境講同件事,例如每天吃飯就提起「當年勇」,原因除了這段記憶重要,事件可能與吃飯情境相連,他也忘了近期曾講過,照顧者若阻止,很可能讓他覺得不受尊重、不願意再講、互動更少。
他說,照顧者聽到長輩提起同一件事,應該慶幸「願意講」,引導他「照樣造句」,問問當時還發生什麼事,同時間有沒有哪個朋友受影響,從長輩記憶中挖出更多話題、刺激出更多記憶,激發他的榮譽感。
培養生活周期 有助身心
曹汶龍指出,許多長輩每天要買份報紙、看報喝茶,到周末要穿上正式服裝上教堂聚會,醫學研究發現,當長輩進入生活事務、工作周期,血壓、精神都會提升,有助身心健康。
他說,身為照顧者應協助長輩培養周期,例如陪年長母親追劇,透過看生活劇、歷史劇,讓長輩有劇情記憶,對於劇情發展、連貫性有邏輯銜接,每天也可花10分鐘和長輩聊天,讓他對這段時間產生周期性期望。
行為失控 別跟他生氣
曹汶龍說,失智症退化部位、程度不同,出現各種不同行為模式,例如味覺、聽覺退化,額顳葉型退化失智行為判斷、自制力都出問題,對於過往規範、節制觀念視若無睹,不管他人眼光,甚至開始對身旁親人、照顧者不友善。
曹汶龍建議,照顧者要有認知,長輩生病了才會說出這些話,不要跟他生氣,也不要直接推翻他,要學習順著他的話語轉移話題,尤其部分失智者會出現「黃昏症後群」,血糖不足時懷疑、衝突言論增加,這時候不妨讓他吃個甜食、點心,轉移話題。
另外,目前失智確診需由專科醫師經一定程序鑑別診斷,如何讓疑似失智者願意踏入診間,成為關鍵,宜蘭縣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主任蔡秉晃指出,「連哄帶騙」最常見,但家屬進診間前,可先跟醫護人員說一聲,才能配合演出;若不想騙長輩,也可麻煩長輩熟識、信任的醫師開口。
推薦文章
-
老年聽損遲遲未改善 醫師提醒恐讓腦部退化增失智風險
-
2024失智永續論壇新診斷、新治療、新曙光 台灣邁入失智症照護元年
-
預測80歲時失智的風險有多大 大型研究結果指出3件事最關鍵
-
當年為平鑫濤插不插鼻胃管與繼子女鬧翻!作家瓊瑤淡水家中身亡 最後留書曝光
-
2024失智永續論壇/友善餐點、空間改裝 溫暖失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