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故事/與失智共處!她攻讀博士還出書
失智後未必從此退出人生舞台,今日受邀來台演說的國際失智症聯盟主席凱特.史懷弗(Kate Swaffer),確診失智時僅49歲,沒想到自己會如此年輕患病,但她不放棄,並找到了與失智症共處的方式,目前仍在澳洲伍倫貢大學攻讀博士班,出版了兩本書籍,也在國際間為病友倡議。
台灣社會常以「癡呆」或「老番顛」描述失智者,恐因此影響就醫確診率僅3成,低於鄰近國家如韓國的6成。為在失智症議題上有更多的國際交流,台灣失智症協會特別邀請跨國病友組織國際失智症聯盟來台,今日上午安排聯盟主席凱特發表演說。
凱特說,自己最初有讀寫障礙,兩年後才確診,但這樣的時間已算短,目前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可能要花到7年才會被診斷,因此社會應更努力幫助潛在的患者及時診斷。
她說,失智症猶如3P關係,她跟先生之外,還有第三人「失智症先生」,在這種思考下,當自己與先生的關係出現困難時,不如去怪「失智症先生」,如此就不會遷怒丈夫、不會把挫折加諸在與丈夫的關係之上。
不過,她觀察到,目前社會太過注重尋求失智症解藥,但這就像尋找奇蹟,事實上更應該投入資源幫助病友。
凱特說,失智症對她而言是種恩賜,讓她更清楚生命的價值,她期盼改變社會對於失智症的汙名與刻板印象;想提供以人權為本的失智症照護,讓病友親自參與組織倡議,幫助他們能夠發揮潛能、獨立生活;希望社區中有個案管理師,協助失智病友復健、家庭照顧者獲得支持;也希望政府在降低風險以及提升生活照護品質上投入更多的資源,如此也會減輕財政負擔。
推薦文章
-
澳洲最新研究曝光 這歲數以上常聽音樂可降低近40%失智風險
-
有『愛』就有奇蹟的台日失智症交流
-
老化或失智?記憶力變差 如何洞察風險
-
獨處不會縮短壽命、孤立才危險!史丹佛教授曝老人真正需要的朋友數量
-
奔馳在舊家與住家之間尋找太太……失智者情感還在卻忘了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