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汙染設定阻斷點!感染科醫師顏慕庸的防疫3大招

振興醫院 文/顏慕庸(感染科主任級醫師)
進入捷運公車,要先決定你的汙染手與清潔手;在車上握住把手的那隻手即為汙染區,下車後即以清潔手拿出酒精噴消「汙染手」除汙以恢復為「清潔手」。

招式一:防疫基本功 少群聚、戴口罩、勤洗手

防疫不該有地理差,如果以為只要避開疫調足跡那些特定地點就能安全,這種想法反而可能讓人掉以輕心,忽略基本的防疫動作,容易形成防疫漏洞。目前台灣,尤其雙北正值社區傳播風險的危機時刻,減少群聚極為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持續維持良好的防疫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且最好是以酒精洗手消毒,如此就能守護居家社區的安全。

新冠肺炎病毒傳播在於「飛沫、直接人與人的接觸、間接接觸環境」的風險。當歐美各國社區大流行時,由於多數人未配戴口罩而導致飛沫傳播成了主流,因而很少人會強調環境因素。而當我們全都戴上口罩也儘量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時還能突圍而出造成社區流行的就是接觸環境、物件的風險了(環媒傳播)。而對付環媒傳播的法寶就是我國在 SARS 時發展出來的分清楚不同的風險區塊(風險分區),再加上「三明治洗手法」(酒精節點洗手)。

這樣的原則可以保護民眾平安出門到上班的場域,再一路平安回到家裡的「絕對清潔區」。

招式二:出門篇 落實三明治洗手法

出門在外或在上班場合,除了注意場域之空氣流通且佩戴口罩之外,尚可採用「三明治洗手法」。身處公共空間時注意雙手的碰觸點,例如:出入大樓、餐廳、醫院等機構,又或者搭乘電梯前,先使用酒精乾洗手,出電梯後,再一次酒精乾洗手。由於雙手萬能,日常碰觸點實在太多, 光以職場內有限的洗手點─肥皂與沖水的濕洗手─並無法應對此刻最重要手部衛生之需求,因此透過「消毒─碰觸─消毒」的「三明治洗手法」,可有效且即時阻斷病毒上身且保護所在環境的安全。目前醫療場域或多數公共空間均配置酒精洗手節點,但是仍鼓勵民眾隨身攜帶酒精乾洗手劑。最後的底線則是在職場裡建構個人的最後堡壘(例如:個人辦公桌、辦公室、櫃台等)樹立起自己的「絕對清潔區」:所有接觸到的公文、文件、零錢、紙筆等,都先進行三明治洗手後再進行下一動作及事後之環境清消。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民眾以戴手套來代替三明治洗手法,卻忽略了這手套仍然可沾染病毒,然後不斷汙染周遭碰觸過的環境,包括自身的物件,而造成更大的風險。

用餐時間,是外出唯一脫除口罩的時機,在此特別提出說明建議。用餐時,可採獨自用餐,如在工作場域內空間有限, 則可利用「時間分流,空間分艙」來分散風險。餐廳應該是絕對清潔區,每個人都要除裝除汙,身著乾淨的工作服方能進入餐廳區。用餐時以隔板或者環著牆面面壁的方式強化空間距離,用餐時避免聊天對話。

由於脫除口罩後飛沫仍可沾染環境,每個人在用餐前後還是要有「三明治環境清消法」。也就是您就座的桌面椅子等接觸面,要「環境清消-用餐-環境清消」的標準作業流程。目前本院也有採用次氯酸水(微酸性電解水),方便環境清消。

招式三:回家篇 維持家中清潔區

疫災期間之居家平安,就要從上述職場的阻絕防範開始,接著注意「交通安全」,以維持家中的「清潔區」。

民眾如果在不熟悉的場域活動,或是交通行進中,而將自身衣物暴露在未知的風險中,例如:搭乘計程車、Uber、捷運、公車或騎乘 Ubike,手部碰觸到把手,或衣物碰觸到座椅。這些未消毒的衣物(或外露的手臂肌膚)即是「暴露區」;進入捷運公車,要先決定你的汙染手與清潔手:在車上握住把手的那隻手即為汙染區,下車後即以清潔手拿出酒精噴消「汙染手」除汙以恢復為「清潔手」。回到家以後,應立刻把衣物、背包換下來,集中放置,並儘快用酒精或次氯酸水消毒,以維持家中的清潔。

以下是進門後的要領:

進門後先以酒精噴消雙手(或外露的手臂肌膚)。

接下來脫除衣物先於「緩衝區」除汙。進門後在門口緩衝區脫除之後即以清潔裝踏入家裡清潔區。(見附圖,緩衝區其實是相對汙染區之概念,通勤過程中有暴露碰觸環境之衣服脫除後在此除汙)。

緩衝區之「除裝除汙」是所有 eTCB 動線管制(包括:醫院、防疫旅館、機構 ... 等)最重要的管制節點。

屋內一般環境清消可以使用稀釋之漂白水。但緩衝區之除汙,可以用次氯酸水等替代品,替代現在相對珍貴的酒精,或者對衣物不具耐受性的漂白水。之後即可踏入清潔區,不需要全天戴著口罩, 也可以圍桌共餐。過著防疫新生活, 輕鬆地與家人享受難得的天倫歡樂紓壓時光。

最後,別忘了;TIME CAN HEAL,時間可以治癒一切,包括緩衝區之除汙。

備註:所謂「時間」意指不易清消之物件,靜置「緩衝區」三天以上也可除汙消滅病毒。

振興醫院

振興醫院

酒精 口罩 消毒 新冠肺炎 飛沫傳染 洗手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