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心法/迎接人生下半場 大齡的他們活出魅力新價值
「高齡化未來最大的挑戰,是『活著要幹嘛』。」台灣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當身體漸漸因醫療進步、健康觀念提升,以及長照政策的規畫被好好照顧時,找到生命延長後意義,成為下階段難以忽視的課題。
根據國發會推估,再過43年(民國150年)時,女性平均餘命將提高至87歲多,學者推估,未來壽命會持續增加,22世紀可能逼近90歲、甚至百歲。但活得長、不見得活得好,衛福部統計,去年所有自殺人口中,四分之一是65歲以上長者,除了疾病,憂鬱、找不到生活重心等心理因素也是一大原因。
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說,多數國家失智、失能人口比率逐漸壓縮,未來老年生活不會忙著生病,需要去思考活到8、90歲時,人生要做什麼規畫,「常說退休後是人生的下半場,但現在下半場打不完。」
影后變阿姨 王琄戲路更豐潤
正在「大齡」路上的金鐘影后王琄,經歷從「小姐」變「大姐」,再到「阿姨」稱呼的過程,一開始她曾試圖喚回青春、阻擋老去,但後來她發現,人生就像一條河流,不可能在人生路上築攔水壩。她開始思考,什麼是她這個年齡可以帶給觀眾的,當她再更年長時,又可以帶給大家什麼。
王琄認為,退休概念是工業社會建構出來的產物,強迫人們要在一定年紀離開職場,但現在觀念需要翻轉,退休不代表要在家養老。但對演員來說,鏡頭是殘酷的,任何一絲皺紋、下垂的肌肉,都會被放大檢視。她坦言,確實很難完全不在意別人評價,但反而讓她更警覺,自己能帶給觀眾什麼、哪些東西值得被看見。「我喜歡現在的自己,有點白髮、有點皺紋,可是內在的豐潤跟成熟是年輕時沒有的」,戲劇也需要有老人,「當我準備好了,就可以接受這樣的角色。」
職場更寬廣 謝哲青腳步不曾停
近年工作重心放在推廣閱讀、藝文上的旅遊作家謝哲青,心目中的工作想像很寬廣。「或許我現在在第一線,在螢光幕上講話,但『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不一定要一直在第一線。」不在第一線,不代表停下腳步,「未來我還是可以在一間小書店、小教室,甚至廟口,跟大家聊一聊。」
創業的導師 丁菱娟經驗變指南
「我很清楚我現階段的人生目標,是要『幫助年輕人成長』。」外界眼中的丁菱娟,是精明幹練的女強人,一手創立21世紀公關,後來公司併購給跨國企業奧美集團,成為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董事長,登上事業高峰,但她卻覺人生停滯,45歲思考轉換跑道,50歲那年啟動接班計畫。
她不用「退休」形容自己的選擇。丁菱娟說,她從職場畢業了,但人生可做的事還很多,現在她到大學去教書、到處演講,將職場經驗出成一本本給年輕人的指南,也將上半場累積的人脈與資源活用,擔任新創團隊的導師,「收入可能只剩原本的五分之一,但我很開心。」
「每個人都沒有老過,就將大齡人生當成小baby學走路,允許自己從學會爬、學會站,一步步迎接自己的人生下半場。」這是王琄給所有正在邁向高齡的人,最溫柔的建議。
推薦文章
-
65歲日名醫一周吃四次的「健康飲食」居然是拉麵:營養很多元
-
65歲退休男存款千萬仍替兒子的麵包餐車打工 每月賺不到2萬也開心
-
舊的透明資料夾別急著丟!一招解決廚房瓶瓶罐罐油膩不殘留
-
存到千萬才能退?專家破常見退休3迷思,具體建議教你應對長壽風險
-
院長講堂/竹南慈祐醫院院長黃信鐘 回鄉深耕奉獻所學 站第一線為病患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