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行為/陰雨日照少、失智易激躁 醫師建議照顧者這些雨天備案

聯合報 記者陳碧珠/台北報導

進入陰雨綿綿的冬天,北台灣十一月至今,有長達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下雨,台北榮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失智症患者長時間缺乏日照,易誘發夜間激躁行為,增加照顧者不少困擾,建議啟動雨天備案,包括白天在室內讓患者大聲朗讀故事書、玩紙牌或拼圖等益智遊戲、三餐定時進食,多刺激大腦,可穩定腦內分泌,生理時間盡可能獲得正常的生活節奏。

蔡佳芬指出,劍橋大學曾針對日照長度、陰天雲量研究失智者夜間的激躁行為,發現失智者在夜間激躁,不但跟陰天有關,甚至與陰天的長短有關,造成患者晚上很難安穩睡超過五個小時。

「晚上不睡覺,還出現激躁,對失智症照顧者來說,相當痛苦。」有些患者還有黃昏症候群,傍晚就會焦慮不安,「一直想出門」,碰到日照少的冬天或陰天,黃昏提早到來,症狀更明顯。

蔡佳芬分析,失智症患者大腦已經退化,腦內的生理時間已不容易透過天然的季節氣候鞏固節奏,倘若遇到長時間的陰雨天,外在也亂,體內就更容易大亂。

要保持失智症患者生理節奏的平衡,降低激躁行為的發生,蔡佳芬建議,照顧者可啟動雨天備案,包括大聲讀詩、說故事,一起玩紙牌、拼圖等動腦遊戲取代外出,三餐定時進食,「最好讓他們一起參與料理」,可以增加腦內分泌的刺激與穩定。

雨天也要盡量維持一定的社交活動,蔡佳芬說,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有研究指出義大利封城第一個月,約有超過25%的接受隔離失智者出現了「淡漠(Apathy)」症狀。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陰雨造成出入活動不便,天氣灰暗,白天黑夜分不清進而影響睡眠,都是失智症患者惡化的風險因子。

建議此時更需維持社交活動與正常作息,以免退縮、退化的更嚴重,尤其雨天濕滑,老人最怕跌倒,照顧者務必帶出帶入要更注意保持乾燥,室內光線維持明亮。

失智症 新手照顧 精神行為 陳碧珠 季節性憂鬱症 焦躁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