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兩種詞是大腦退化警訊!專家:6招讓腦愈用愈靈活不失智
你是否發現自己最近講話時「那個」「這個」特別多?或是常常講到一半突然忘了要說什麼、重複說過的故事越來越多?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理研)革新知能統合研究中心團隊主管大武美保子指出,這些看似日常的小細節,其實可能是大腦功能退化的早期警訊。她在著作《讓大腦長壽的對話》中提到,人的說話方式能清楚反映出腦部狀態,如果長期陷入讓腦偷懶的對話模式,神經連結會逐漸變得遲鈍,讓認知力與反應力跟著下降。
日常聊天方式,其實反映大腦健康
大武指出,當人開始頻繁使用「這個、那個」這類模糊詞彙取代具體名詞,例如「那個人」、「那件事」、「這樣那樣」,代表腦內語言中樞的活性已經減弱。這種情況並非單純的健忘,而是神經細胞活動變得遲緩,資訊傳遞的通道逐漸變窄。若沒有刻意鍛鍊,大腦會越來越依賴「簡化」思考,導致反應能力下降。
哪些對話習慣會讓腦偷懶
大武將常見的「讓腦偷懶型」對話分為四種。第一種是,總愛重複講自己過去的經歷或功績。第二種是,還沒聽完對方的話就急著接話。第三種是,嘴上答應「嗯嗯」「是喔」,其實心不在焉。第四種則是,總是以「那不對吧」「才不是」開場。這些對話缺乏互動與新刺激,讓神經迴路始終在舊有的路徑循環,久而久之喪失彈性。
改變問句習慣,激活工作記憶
想讓大腦保持年輕,關鍵在於「怎麼問」。大武建議,每次對話時說與聽的比例控制在四比六。當你聽對方說話時,不要急著準備自己的回答,而是試著構思一個相關的提問。她特別提醒要避免問「為什麼」,因為這樣的問題會讓對方陷入抽象思考,反而難以啟動記憶。取而代之的,是多問「什麼時候」「在哪裡」「和誰」,這些具體問題能讓對方回想細節,也能同時活化自己的工作記憶與理解能力。
六個實用方法鍛鍊大腦
大武整理出六個能讓大腦越來越靈活的對話習慣。第一,多問問題而不是陳述;第二,分享最近發生的事而非一再回顧舊事;第三,盡量使用具體的名詞與數字,讓語言更具體化;第四,嘗試帶入幽默或製造笑聲;第五,主動傾聽並追問細節;第六,練習理解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她強調,笑聲與幽默能活化神經傳導,促進腦部可塑性,是對抗退化最自然的方式。
別固執常識,保持腦可塑性
大武指出,大腦最怕的並不是年齡,而是「固執常識」。當人認為「我比較懂」「別人都不懂」時,腦部不再接納新觀點,神經可塑性隨之下降。中高齡族群若想延緩失智,最重要的是保持開放的心態,願意傾聽與學習,即使只是與鄰居閒聊、問孩子的興趣,也能刺激腦部不同迴路。
推薦文章
-
長榮座艙長發7點聲明「說我害空服員往生太沉重」 民航局要查
-
上班族別一味追求周休三日!日醫揭找到「最適節奏」才能穩定自律神經
-
空服員抱病上班返台就醫卻離世 長榮航空:已啟動調查
-
徐文俊/95歲母親教我生命韌性與愛的接納
-
🎧|韓柏檉的「不精準飲食哲學」 擺脫框架、追求生活情趣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