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與病人溝通 說他聽得懂的話

聯合報 張天鈞(台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

我曾在聯合報元氣周報寫過一篇「水電工的啟示」,大意是說,看得懂這是甚麼病的人,三分鐘就看得懂,看不懂的人花三個小時也不知道。但這是指我們在診斷出這是什病,並不是站在病人的角度和家人的心理反應去想。如果我們替病人著想,他心理上也許想的是,我昨晚半夜來排隊,很辛苦才掛得上號,你怎麼三兩下就把我打發走?

現在我們先不談健保給付合不合理的問題,我們來談談如何與病人溝通比較理想?所謂好的溝通,就是要用病人聽得懂的話來說明給他聽,讓他瞭解為什麼會得這個病,準備如何治療,成功的機會多大?治療後,有甚麼是可能出現的副作用?這些看若很平常的問題,通常都是在我們或與我們有關的人生病以後,需要請教醫師時,才會恍然大悟。

一般我比較會採用的方法就是拿出教學用的幻燈片,放在電腦上和病人解說。這通常十分耗時,但比較具有說服力,病人有圖片看,也比較容易懂。例如現在由於健檢、乳超、以及頸動脈超音波的普及,會順便看一下甲狀腺,因此很早就可以發現甲狀腺病變,特別是甲狀腺癌。

以前治療甲狀腺癌最古老的觀念,就是如果病人有甲狀腺癌,就必須不管良惡性,把甲狀腺完全切除,再服用放射性碘,將剩餘沒有切到的甲狀腺組織,不管良惡性,一併殺光,然後再終身服用甲狀腺素來補充,並定期抽血驗甲狀腺刺激素和甲狀腺球蛋白。

這樣的做法,好處是可以在手術切除甲狀腺組織,並服用放射性碘將剩餘的甲狀腺組織一併殺光,不管良惡性。以後若甲狀腺球蛋白值上升,因為身體只有甲狀腺組織會分泌球蛋白,因此表示甲狀腺癌復發。此外,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利用甲狀腺刺激素的值,瞭解服用的甲狀腺素夠不夠?

上述做法的缺點是切掉很多甲狀腺組織,又服用放射性碘,因此終身必須服用甲狀腺素,病人若對藥物過敏則很頭痛,因沒有其他藥使用。此外容易因拿太乾淨而傷害到回喉神經,導致聲帶麻痺而聲音沙啞、或傷害到副甲狀腺,導致低血鈣而抽筋;或是累積服用的放射性碘太多,而有白血病的風險。即使病人手術時還放了切到聲帶神經會發出警報的感覺器,但仍是有可能傷害到,導致聲帶麻痺。如果她是總機小姐或是老師,聲音對她很重要,發生術後聲帶麻痺的後果不堪設想。如果要病人作較保守性,和以前傳統觀念十分不同的作法,則非得靠電腦畫面輔助說明不可。

醫師有時候也會遇到令人頭痛的病例。例如坐著不走,或是反覆問著相同問題的人,需要不斷的解釋。最嚴重的,甚至是與醫師發生衝突。這可能的因素包括:病人的需求沒有得到處理、或者與他的期待不相符、或者病人感覺他的疾病沒有得到好的治療而不滿。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病人性格較易焦慮,或者是醫師因為太忙,看病的時間太短,不能充分的解釋所造成。

若醫師能用同理心來傾聽,且用淺顯易懂的話語和病人溝通,最好避免醫界常用的專有名詞,也許可以解決臨床上遇到的困擾。

現在我們在醫學院的上課,會用電腦打字,再投射到螢幕上。有時我們也會受邀去對民眾演講健康知識。其實不只對一般民眾演講,即使對非醫學系的學生上通識課程時,他們的意見反應,有時會十分令人驚訝。例如說老師的幻燈片血淋淋的照片太多,或是老師的幻燈片內容都是英文,或是充滿了專有名詞。這些對醫學生系學生上課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對非醫學系學生和一般民眾,卻變成大問題。

無論如何,人的主觀有很多盲點,醫師也是一樣。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一想,也許很容易得到解答。

>>看更多「醫病平台

本文獲「醫病平台」授權轉載,原文出處《民報》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

醫病平台 醫病溝通 甲狀腺癌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