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股利或不參加除權息,哪個更賺?會計師用3張表教你做更好的投資決策
編按:存股是近年來頗受民眾青睞的退休理財方式,然而,領股利要繳稅的事實,卻常被投資人忽略。會計師王瑞鴻用3張表,說明合併計稅和分開計稅的差異、領股利和不參加除權息的淨現金流入差異,以及海外投資所得的稅賦成本。把該付的錢算清楚,投資才會有更好的獲利。
近年存股風氣盛行,高股息、高殖利率的ETF、個股,更是受到不少投資人青睞。領到現金股利,就像從自己投資的公司手中領到紅包,令人開心。然而,很多人忽略的是,股利也有稅賦成本。今年領的股利,明年還要繳一筆稅款!
領股利要繳多少稅?不參加除權息可以節稅嗎?投資台股或美股,稅賦成本差多少?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會計師王瑞鴻,用3張表說明這些問題。投資前算清楚,才能聰明賺到錢。
股利所得怎麼申報更划算? 一次看懂合併計稅和分開計稅
王瑞鴻指出,股利所得的申報方式有兩種。第一種申報方式,是股利和個人其他所得「合併計稅」,稅率會依收入級距而有所差異。2022年,個人綜合所得稅的課稅級距如下:全年綜合所得淨額在54萬元以下者,課徵5%;超過54萬元至121萬元者,課徵12%;超過121萬元至242萬元者,課徵20%;超過242萬元至453萬元者,課徵30%;453萬元以上者,課徵40%。
若股利所得和其他所得合併計稅,可享有8.5%的抵減稅額,抵減金額以8萬元為限。
另一種申報方式,則是「分開計稅」。顧名思義,即是將股利所得和其他所得分開計稅,股利所得適用的單一稅率為28%。一般人或許會認為,既然如此,只要個人綜合所得適用的稅率為30-40%,是否就該選擇股利所得分開計稅?其實,未必如此。
王瑞鴻舉例,小明持有100張ETF 0056。2021年,0056每股配發現金股利1.8元,小明當年會領到18萬的現金股利收入。
若小明選擇合併計稅,依據收入級距差異,應繳的稅額如下:
而若小明選擇分開計稅,則依據收入級距差異,應繳的稅額如下:
由以上兩張表可以看出,只有當小明的收入級距超過453萬、適用稅率為40%時,選擇分開計稅才會達到節稅的效果。其中的差異,就在於合併計稅的股利所得有8.5%的抵減稅額,而分開計稅則否。
此外,王瑞鴻也提醒,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及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均訂有排富條款,選擇分開計稅者,不適用這兩種扣除額。因此,除了稅率外,仍須考量個人需求,才能選擇最有利的申報方式。
不參加除權息,可以節稅嗎? 賺價差或領股利,交易成本差多少?
「投資不外乎將本求利,稅就是一種成本。進行投資決策前,就要考慮稅賦成本。」王瑞鴻說。對散戶而言,股利所得要課稅,但若是買賣股票的資本利得則不須課證所稅,只有賣出股票時需繳0.3%的證交稅。單純從稅務角度分析,不參加除權息的確有節稅的效果。然而,領股利和不領股利賺價差,究竟何者是較好的投資策略呢?
以前述小明的例子來看,2021年0056於10月22日除息,每股配發現金股利1.8元。除息前,0056每股價格約為32.38元,除息隔日則約為30.71元。
1. 不參與除權息、賺價差的淨現金流入
若小明決定不參與除權息,而是在除息前一日賣出100張股票,除息隔日後再全數買進,則其證交稅成本為9,714元(32.38*100*1000*0.3%)。付給券商的成交手續費,若以成交金額的0.1425%試算,則買賣手續費分別為4,614元(32.38*100*1000*0.1425%)和4,376(30.71*100*1000*0.1425%)。
因此,小明不參與除權息時,他的稅後淨現金流入為:(32.38-30.71)*1000*100-9714-4614-4376=148,296
2. 參與除權息、領股利的淨現金流入
若小明選擇參與除權息,當年0056的股利總所得為180,000。但單筆股利收入超過20,000時,需另繳2.11%的充保費。因此,小明這筆股利的補充保費為:180,000*2.11%=3,798。
除了補充保費,股利所得也需課稅。若小明是高所得族群,選擇分開計稅,則其稅後淨現金流入為:(1.8*1000*100*72%)-3,798=125,802。
但若小明已退休、除了股利外沒有太多其他收入,合併計稅、享有8.5%的抵減稅額,是對其較有利的選擇。以5%稅率試算,其稅後淨現金流入為:(1.8*1000*100*1.035)-3,798=182,502。
王瑞鴻分析,大原則而言,若是本身沒有固定薪資、收入主要來自股利的退休族,因為綜合所得稅率不會太高,參與除權息較有利。但若是本身薪資所得高、綜所稅稅率也高的人,不參加除權息或許會有較佳的獲利。
但王瑞鴻也提醒,除息前賣出股票、除息後再買進的做法,雖然可以節稅,卻也可能讓投資人承受價差的損失。投資人仍應考量自己能否掌握股價的變動,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
海外所得有670萬免稅額! 投資台股和投資美股,要繳的稅差多少?
近年來,投資美股的風氣逐漸興起,海外所得究竟要不要繳稅?
王瑞鴻指出,海外所得未達100萬者,基本上無須計稅。海外所得超過100萬者,計稅方式則是以國內所得和國外所得相加,扣掉670萬免稅額,乘以20%稅率得出基本稅額。若一般所得稅額高於或等於基本稅額,則不必再繳納基本稅額。
他舉例,小明和小王同樣是收入500萬、股利所得500萬。但小明的股利是台灣股利所得,小王則是海外投資所得。試算後,小明要繳253萬6,000的稅款,小王則只要繳113萬6,000元。
不過,非美國公民投資美股,領到的股利也要預扣30%稅金。若是以複委託的方式購買美股,也需支付台灣券商手續費。因此,投資人仍應考量自身對不同投資工具的熟悉度、各項費用成本,才能判斷如何配置資產更有利。
「好的投資決策,有很多要考慮的因素。我們不能忽略稅賦成本,但也不能把稅賦成本當成唯一的決策依據。」王瑞鴻說。把每筆錢算清楚,投資才能更上一層樓!
原文:領股利或不參加除權息,哪個更賺?買美股可節稅嗎?3張表算清楚稅賦成本,做更好的投資決策
推薦文章
-
開心退休要有「4包錢」 理財顧問給3建議讓你提早準備
-
如何適應多變又複雜的投資環境?走進雨林給我的永續財務規畫4啟發
-
2024退休力論壇/如何投資不虧錢? RFA給你滿滿理財力
-
2024退休力論壇/勞退教母王儷玲:存退休金永不嫌遲
-
2024退休力大調查/平均退休準備分數4年最低 「延遲轉大人」成世代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