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300歲,你要不要?曾寶儀:安樂死是讓人重新思考「如何活著」
編按:知名主持人曾寶儀在2018年遠赴世界各地,拍攝了一系列名為《明天之前》的紀錄片節目,探討包括安樂死、AI性愛機器人、美墨邊境和永生不死等深刻議題。共通性就是反思:「生命是什麼?」她認為,40歲以前旅行是向外看,在乎遇見了誰?看到了什麼?但40歲後的旅行是向內看,看自己改變了什麼。
提起曾寶儀,不少人會想起她是香港知名藝人曾志偉和「寶媽」王美華的女兒,頂著高學歷和星二代的光環,過去除了是許多綜藝節目中的熟面孔,更多次擔任重要頒獎典禮的主持人。
然而,近年她漸少在這些光鮮亮麗的場合出現,主持類型也逐漸轉為藝文人物專訪、紀實性節目,去年她更和一群好友一同拍攝《我們回家吧》旅遊節目,不少人都發現,她比過去給人的感覺更成熟,卻也更自然不造作。
今(2021)年48歲的曾寶儀,2018年曾應騰訊新聞邀請,拍攝了一系列紀錄片《明天之前》。她接觸的受訪對象包括大力推動安樂死的「死亡醫生」菲利普.尼奇克、擁有AI人工智慧的性愛機器人、美墨邊境NGO,以及追求無限延長壽命的「永生」支持者。
對她來說,這趟旅程別具意義,除了拍攝主題都與人性、社會核心的思考有關:生與死、性與愛、邊境與移民⋯⋯她在踏上這段旅程之前,曾有好一段時間,因為和她最親的祖父過世,陷入深沉的悲傷,以及對於「生死」產生了疑問。
她曾在專訪中提到,爺爺的過世對她而言並非不能接受,「但一個和妳這麼親密的人離開了,心裡就是空了一大塊,你會感覺有些事物就是再也回不去了。對我來說,這件事很像一個鬧鐘,提醒我該停下腳步,去想那些過去還沒有答案的問題。」
認識安樂死 讓她體會該如何活著
對曾寶儀而言,拍攝過程的挑戰除了訪談必須要用全英文進行,更在於要在短時間內,就必須觸及受訪者內心最私密、柔軟的部分。
「另一個層面而言,也像是驗證過去自己對這些議題的看法,是否會因此受到挑戰?」曾寶儀說,在探討這些人生大哉問的時候,重點其實並不是「答案是什麼」,「這些問題甚至可能沒有標準答案,但最重要的是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什麼。」
儘管有事前諸多準備,在採訪安樂死議題的旅程中,曾寶儀仍然受到不小衝擊。例如,「死亡醫生」菲利普發明了一種可在死前用VR觀看虛擬影像的太空膠囊狀棺材,他說:「為什麼死亡不能是一場有型與優雅的盛宴?」
而從澳洲遠赴瑞士接受安樂死的104歲人瑞大衛.古道爾則告訴她:「當我不能自由旅行、閱讀想讀的書,我就覺得差不多該離開這個世界了。」
她發現,與其說安樂死是討論「如何死亡」,但最終卻是讓人對於「如何活著」,有了更深層的思考。「如果沒有對死亡本身經歷一番深刻的思辨,可能也不會感受到『活著』這件事真正的意義所在。」
而相對於安樂死,落在光譜另一極端的,則是一群亟欲無限延續生命、追求「永生」的人們。有人將瀕死的家人冷凍保存,盼望有一天科技進步時能再重逢;致力於研究抗老基因的學者則說:人們所要的並非長生不死,而是逆轉衰老。
有意思的是,當曾寶儀詢問身邊的朋友:如果有天可以選擇健康無病地活到300歲,你想不想要?大多數人的回答是:只有我一個人嗎?還是我所愛的人也能和我一起活下去?「比起生命的長短,我認為如何度過更具意義。」
無論是有意識地選擇終結生命、或是對於長生不老的追求,「最重要的思考在於,我們是否能因為生命的侷限性,進而珍惜活著的每一天,我認為這才是最有意義的。」
直面價值觀的衝突 不急著判定是非黑白
除了關於生死的正反方思辯,另一個也讓曾寶儀在這幾趟旅程中獲得的體會,則是「尊重不同的價值與立場。」
在美墨邊境議題的拍攝行程中,她先後訪談了提供難民人道援助的NGO團體,以及防止非法移民偷渡的民兵組織。「兩方人馬看起來是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場,但難道就一定有一邊是錯誤的嗎?以我看到的來說,他們都是善良、誠實的人,只是恰巧彼此選擇捍衛的價值,就結果而言是互相衝突的。」
「在我看來,強迫別人遵從自己的價值觀,或是單方面認為自己所相信的事物才是唯一正確,都是一種狂妄。」曾寶儀說。
而用性愛娃娃取代真人伴侶,看似驚世駭俗,「但你也不能否認,這些娃娃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某些曾經在感情或關係中受傷的心靈。」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歷程,從而導向了不同的選擇,我覺得經歷這些體驗之後,對我而言一個很重要的結論,就是先不急著批判、選邊站,而是抱持著更開放、同理的心情,去面對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想法。」
不急著打勾勾完成清單 生命會水到渠成
在這趟旅程之後,曾寶儀更體會到,當自己「卡住」的時候,不妨適時轉個方向思考、凡事往後退一步。過去經常到世界各處旅行、主持的曾寶儀,去年也受到疫情影響,大部分時間都留在台灣。
「過去的我,可能會因為工作減少而焦慮,但現在我可以換個角度想,如果不是突然空出這些時間,我大概也不會有機會在一年中接連完成兩本書,整理自己的心路歷程,在台灣拍了旅遊節目,也不會有這麼多時間可以陪伴伴侶、家人。」
曾寶儀笑說,過去自己的人生很像是超商集點,「我會很急著要完成更多事情,或是拚命想自己還可以做什麼。但我現在比較學會放鬆、順其自然,專注在當下來到生命中的事物就好。」
例如她也沒有想到,當初單純為了興趣而認真學英文,最後讓她獲得了《明天之前》這個難得的跨國節目製作邀約。
她也有感而發地說:「40歲以前的旅行,大多是往外看,在乎的是自己去了什麼地方、見到了誰,40歲以後,眼中所見的一切,反而更讓我懂得如何向內與自己對照。如果我早20年接到這個邀約,或許不會有這麼深刻的感受。」
如今她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更敞開的心,珍惜生命中每一次相遇的風景。
「我覺得人生沒有冤枉路,所有的生命歷程最後都會成為積累,現在的我或許臉上多了幾條皺紋,但我過得更自由、無所畏懼,並且心中充滿了愛。」曾寶儀笑說。
原文:活到300歲,你要不要?曾寶儀:一趟接觸安樂死者與「求長生不老者」的跨國旅行體悟
推薦文章
-
營養師揭和橘子搭配的「超強組合」一起食用效果更佳!更年期族群更要吃
-
睡10分鐘就能恢復精神?美急診醫教你學海豹部隊用1姿勢午睡
-
毛小孩的陪伴/解開懼狗心結 毛孩相伴同行
-
院長講堂/項正川行醫不忘環保 看病40年仍在第1線
-
努力增肌卻沒成果?專家揭5個NG營養攝取方式阻礙肌肉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