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子仁/健保變革 從建立總額不足共識開始

聯合報健康版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
健保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以來,新聞版面充斥醫護離職潮、缺藥危機、急診壅塞等現象,現象背後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健保總額成長率過低,總額不足。

健保總額成長率 我落後日韓

為什麼得出這個結論?通常國際間評比醫療支出是否足夠,會從醫療經費投入與健康指標產出兩個面向探討,投入面是指健保總額成長率及經常性醫藥衛生支出(CHE)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百分比,台灣2021年CHE僅占GDP6.6%,相比南韓的8.4%、日本的11.2%均大幅落後。

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8月初公布「2023台灣健康投資報告」,顯示台灣整體醫療支出不足,相較先進國家成長數據敬陪末座,反映政府挹注醫療保健及公共衛生經費長期停滯。

健康產出面採國際間常用健康指標(Health indicators)作為比較標準,依衛福部公布2021年死因統計,台灣惡性腫瘤標準化死亡率從2011年至2019年下降8.2%,但韓國降幅達20.4%;心臟病標準化死亡率台灣下降9%、韓國降16.3%;腦血管疾病標準化死亡率,台灣下降14.9%、韓國降40.1%,短短8年,韓國健康指標表現亮眼,大幅超前台灣。

而台灣在其他國民健康指標,如國人平均餘命、新生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率、癌症5年存活率等,同樣在日韓等先進國家排名中落後。

學界推論醫療保健支出與國民健康指標沒有因果關係,但具相關性,也就是醫療支出占GDP愈高,健康指標愈好,透過國際間健康數據比較,台灣明顯與先進國家間差距拉大,這是政府急需正視的重大警訊。

近日出現30年來最大缺藥潮、急診雍塞滿到醫院大廳及走廊、疫後醫護缺工造成關床、醫事人員離職潮、一劑4900萬的SMA罕病用藥首例通過健保給付、新藥與癌藥納入健保較日本慢1.5至2年,乃至健保署宣布明年將「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納入給付,但已落後日本7年等,指向台灣健保總額成長率過低及總額不足。

我新藥納健保 得耗時729天

以新藥納入健保為例,2016年新藥等候納入健保耗時452天,2023年延長至729天;癌症用藥方面,日本經美國FDA核准後僅61天即可納入給付,台灣平均卻需耗時560天,冗長的等待時間忽視病患權益,政府是否將民眾生命價值及醫療健康投資放在最優先順位?

健保總額增 才能顧急難病人

政府應將健康支出視為投資而非成本,正視台灣各項健康指標已落後韓國等OECD國家警訊,透過國際間健康數據比較與民眾溝通,凝聚健保成長率不足、總額不足的共識。大家先有總額不的共識,再來尋求財務來源。

健保法第一條寫明:「為增進全體國民健康,辦理全民健康保險以提供醫療服務。」莫忘初衷,健保總額增加才能照顧急難重罕病人,加速新藥癌藥納入健保,優化醫事人員薪資及執業環境,健康數據拉近與韓國等先進國家的距離,最終受惠者是台灣2300萬位民眾。

責任編輯:辜子桓

健保 健保給付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