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天地/胃造口灌食 病人保自尊
在金門隨著人口老化,因腦中風、腦退化性疾病、頭頸部腫瘤等導致長期無法吞嚥的病人越來越多,管灌餵食成為醫院中常見景象,但除了「鼻胃管」,其實也可以選擇「胃造廔(胃造口)」,除了外觀比較不醒目,優點也比鼻胃管多。
「鼻子上掛著一條長管子,常會讓病人羞於出門!」衛福部金門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英傑說,管灌餵食包含「鼻胃管」及「胃造口」灌食,美國胃腸協會建議,當無法由口進食獲得適當營養時,最佳的長期腸道營養選擇是胃造口灌食,但是據統計,台灣長照照護機構中使用胃造口的人數比率只占1.39%。
陳英傑指出,「鼻胃管」灌食容易造成呼吸比較不順暢,還有許多缺點,包括每個月須更換一次且容易被病人扯掉、管徑較小易阻塞等,此外長期使用鼻胃管容易造成鼻竇發炎、鼻腔或食道糜爛等,最大問題是容易被貼上「重症病人」標籤,讓病人自尊受到影響。
陳英傑說,胃造口灌食這項醫療技術已有30多年,是先進國家提供給需要長期管灌餵食病人的常規服務,金門醫院今年也引進;他指出胃造口灌食有許多優點,如每半年更換一次、不會有口鼻不適、管徑較大不易阻塞、管灌食物選擇較多,且衣服可覆蓋灌食管,病人不會自卑且不會逃避人群。
胃造口目前可用內視鏡操作完成,手術過程只要約25至30分鐘,且在胃鏡室便可完成。
推薦文章
-
【Podcast】Ep20.嘉義縣縣長翁章梁全力打造「在嘉安老」 創新失智照護體系引領全國
-
冷氣團來襲低溫恐跌破10度 譚敦慈:保暖身體這3處最重要
-
如何照護老寶貝/照顧父執輩 要重視心靈健康
-
糖尿病重擔/年齡分佈兩極化 黃建寧: 疾病管理更困難
-
2024退休力大調查/突破傳統 與「新家人」一起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