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傳家寶/別用「舌頭」拆毀孩子
【聯合報╱記者李蕙君/專訪】
「家立立」成長協會理事長吳方芳從小立志當媽媽,曾因此被老師叫上台,嫌她志向不夠大。但對吳方芳而言,「母親」是她畢生最愛的角色。
她說:「若我在教養上有值得被稱誦之處,大概是我總能以喜樂的心面對小孩,做個『快樂的媽媽』。」她給小孩充分的安全感與自信,得更正向面對生命的種種關卡。
吳方芳有三子女,目前大女兒巧婕擔任大學講師,兒子以寬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就讀法律系,小女兒以樂是高二生。子女年齡差距大,她每生完一胎都會辭去工作,照顧子女直到上小學,才回到職場。
吳方芳說:「孩子年紀愈小,愈是教養關鍵期!」尤以學齡前階段最重要,此時期的小孩需要一個「恆定愛的對象」,父母是最重要的角色,先與孩子建立充滿愛的緊密關係,奠定其安全感與自信的根基,再談教養方法,「有愛才有權杖」,也才得養成孩子的良好品格。
親子間「愛」的連結,建立在父母的情緒管控上。吳方芳看過許多家長用「舌頭」拆毀小孩;一時的情緒失控所說的負面言語,嚴重影響孩子未來和親子關係,她建議父母「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為情緒負責」。
尤其媽媽不要把自身價值建立在丈夫身上,「雖然同床共枕,但他不是肚裡的蛔蟲」,不如坦白、熱情與另一半溝通,何況有時自己都不了解情緒從何而來。
吳方芳的兒子以寬曾告訴她:「每次想到媽媽就是笑臉,陽光普照的感覺,內心也獲得安定。」
以寬幼年患統合失調問題,不了解他的老師認為他有學習障礙,小學被分到資源班,常被罰站或受言語傷害。
吳方芳總是笑臉面對兒子低落的成績,告訴他:「現在你是小烏龜,以後會變成小白兔,就算變不成小白兔也沒關係。安心做你的小烏龜吧,媽媽是上天派來陪你的。」
而她其實每次送兒子上學、看見他受挫入校的背影,也很著急擔憂,總是騎機車環繞著校園外禱告,直到內心情緒安定為止。
以寬小三時,全家移民加拿大,在因材施教的教育環境下成長,如今是法律系高材生。
吳方芳回想,台灣教育隱藏著一些問題,父母又特別重視子女學科成績,情緒隨之而起;孩子的EQ、情緒反應會以父母為榜樣,當小孩四歲(中班)以後會陸續出現一些情緒反射問題,父母要更以身作則,尤其面對青春期的小孩,更要小心切勿「捲入」小孩的情緒中。
她說,情緒是生理正常反應,當孩子與父母發生衝突,「碰」地一聲關上房門,父母不要暴怒要求孩子開門,「那就落入和小孩同等的層級了」!容許雙方暫時迴避,父母在緩和情緒後,可以輕敲房門,請孩子「早點出來」,雙方再溝通。
孩子在父母典範中學會情緒控制,自然養成好品格。她建議父母也能帶著小孩探討「情緒的常模」,了解他人與自己是脾氣來得快、去得快的「外爆型」,或總是將負面情緒長久藏在心中的「內爆型」,對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處理上或有助益,管教時,也不必擔憂孩子質疑父母的愛。
推薦文章
-
丟進洗衣機的衣服到底要不要翻過來?家事達人:這一點比防掉色更關鍵
-
🎧|更年期情緒一點就爆,出現這「症狀」,小心子宮內膜癌找上門
-
🎧|現代父母必看!如何理解新世代孩子的想法,專家教你「這三招」
-
糖尿病童上課突然亂發脾氣、恍神,可能「這原因」造成!
-
頭皮屑讓人好尷尬!5招養出健康頭皮,洗頭時順便做1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