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早療兒 只有漫長的等待
【聯合報╱地方中心記者/連線報導】
政府推動早期療育,有遲緩兒家庭即使意識到孩子不對勁,但是看門診、鑑定、上課治療,只能漫長的等待。
家有自閉兒的高雄縣星星兒基金會董事長林美淑說,「三歲之前的一年,勝過三歲之後的十年」,家長不積極不行,否則會喪失孩子的治療契機。
桃園縣高中教師張麗玲有個「星兒」(她對自閉症兒子的暱稱),她回憶十年前帶著學齡前兒子預約醫院復健課程,一等就是半年。
張麗玲說,兒子剛上小學時常冷不防地「巴」人臉龐,只因為「要和你打招呼」,但這種舉動常令她得逢人鞠躬道歉。為此逼得丈夫請假一年半,常帶孩子學游泳、騎單車、旅行,透過環境刺激,讓孩子「慢慢收斂」讓人感覺不友善的舉動。
高雄縣五甲國中應屆畢業生李建興是亞斯伯格症患者,喜歡模仿恐龍走路,幻想自己是恐龍,同學排班輪流照顧他,日前他考取高雄中學,同學們一想到要分開,還是會依依不捨,「他是班上的小寶貝」。
「語言治療這個部分最難了」,家有遲緩兒的台南小玲(化名)說,孩子已四歲多,還沒有辦法叫出「媽媽」,她想帶孩子去奇美接受早療,但排隊有三百多人,讓她不知道該怎麼辦。
台南市瑞復益智光明早療中心主任王昭月表示,七年前中心每期提供早療名額八十人,現在已增加到一百八十多人,可能因為早療觀念比過去普遍,需要早療的孩子相對變多,等待時間拉長。
離島情況更慘,澎湖縣兒童發展遲緩關懷協會理事長黃琤妙無奈地說,許多家長得每個星期帶孩子搭飛機奔波到台灣去,「這樣的早期療育,能做得好嗎?」
衛生署桃園醫院復健科主任李偉強表示,語言、心理早療復健的排程很難排,主要是治療師很少,市場供不應求。(記者胡宗鳳、修瑞瑩、肇瑩如、曾增勳、謝梅芬、王昭月/採訪)
推薦文章
-
醫病平台/感恩影響我人生方向的老師
-
每一次的醫療抉擇都是當下最好的選擇?母親崩潰的淚水道出肩頭承載的巨大壓力
-
物理治療師教每天原地一動作「緩解腰酸背痛」:專治腰比命硬的人
-
78歲老先生腦梗塞「八年來堅持一事」恢復活力!2.2萬看護費都省了
-
3歲童肝脾腫大確診罕病 若斷藥恐切脾或斷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