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以下看兒科 8成家長不知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1歲8個月男孩發燒、嘔吐、腹痛,先被診斷為泌尿道感染,第2天持續發燒、紅疹,再被診斷為藥物過敏,轉到大醫院兒科才被診斷是川崎症。
「心中有川崎症,才會看得出川崎症」,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李秉穎說,85%川崎症在497名兒科醫師調查中,名列第1名的棘手疾病。第2、3名分別為心肌炎、腸病毒重症。
兒科醫學會與Baby home對逾1萬4千名家長就醫觀念調查,近6成父母不確定,孩子生病時該看哪一科。兒科醫學會表示,18歲以下孩子,應該看兒科,但有8成3的父母不知道。藝人傅娟自嘲也是不及格母親,「孩子喉嚨痛時我想到耳鼻喉科、關節痛時想到骨科」。
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張美惠說,18歲以下兒童、青少年,身心都處於發育階段,發病症狀、治療方式與成人不同,且有不少兒科特殊疾病,都需要受「全人醫療」訓練的兒科醫師診斷、治療。兒科醫學會推出「兒科就醫卡」,主動記錄體重、身高、主要症狀,更快速協助醫師完整檢查與診斷,民眾可至兒科醫學會網站下載。
【2010/05/06 聯合報】
推薦文章
-
感冒急救喝薑棗茶能改善上呼吸道感染?醫師詳解坊間妙方是否真有效用
-
大S流感併發肺炎逝!一般感冒會變成流感嗎?如何知道是不是流感?得流感必做7件事
-
25歲女急性心肌炎 台大醫院機械心救命
-
流感併發心肌炎 恐引發心臟衰竭
-
感冒該看中醫還是西醫?治療前先分清楚是哪一型感冒!做4件事預防感冒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