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媽媽自評「不清楚」的問題 第一名是這個
台灣每11個新生兒就有1個是早產兒,所有的準媽媽都不希望腹內的寶寶早產甚至因早產併發其他疾病,但國民健康署自104年的產前衛教指導服務結果中發現,準媽媽們自我評估「不清楚」問題中,第一名竟是「早產徵兆」。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陳妙心指出,早產徵兆包括陰道出血、腹部悶痛、持續子宮收縮、破水等,若有類似徵兆出現應儘快就醫;罹患妊娠糖尿病、子癇前症及高血壓等高危險妊娠孕婦應就近在中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接受診治或安胎,並選擇設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院待產或生產。
陳妙心表示,去年國內產婦中,年齡在25至29歲的婦女活產早產兒(小於37周)的比率為7.5%,而年齡小於20歲者比率為11.9%,35歲以上生出早產兒的比率則隨著年齡增加,35至39歲為11.6%、40至44歲為14%、45至49歲為31.3%、50歲以上則為46.7%,顯示20歲以下或高齡產婦生出早產兒比率均較高。
早產兒基金會指出,台灣每年約有近20萬名新生兒,以目前周產期死亡率推估,每年約有3155至4207名新生兒死亡,其中1500公克以下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就占了75%以上。除了死亡的威脅,據統計,半數以上的極低體重早產兒須靠呼吸器維持呼吸,另外可能出現合併症如高黃疸血症、敗血症、呼吸道疾病、後晶體纖維化導致失明或顱內出血所遺留的神經的傷害及腦性麻痺。
陳妙心說,常見的早產常見原因尚包括多胞胎妊娠、慢性疾病如高血壓與糖尿病、抽菸、飲酒、檳榔及藥物使用、曾發生過早產等,除了盡量避免高危險因子,也應及早作好待產或生產計畫,降低早產風險。
推薦文章
-
屏東免費月嫂服務再升級,讓小產媽媽和準媽媽迎來「神隊友」
-
血糖監測裝置成風潮!沒有糖尿病的人也需要嗎?專家解答
-
關懷弱勢 營利非首要目標 黃瑞仁打造有愛心有靈魂的醫院
-
院長講堂╱馬偕兒童醫院院長陳治平 打造懷孕完整照護鏈
-
打破先婚後育 這位「職場新手媽」籲女性擁抱生育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