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端午節到現在都沒跟你爸講過話!」老夫老妻破冰,先學說話不帶刺
「我從端午節到現在,都沒有跟你爸講過話。」60多歲江女士跟女兒吃飯時,忽然迸出這話。江女士和先生吵吵鬧鬧一輩子,年輕時先生脾氣更暴躁,甚至會拳打腳踢,現在兩人年紀大了,江女士已練就萬事淡定不回應。不過,江女士還是照顧著先生的飲食起居,只是先生相當不滿,到處去跟親戚抱怨太太都給他臭臉看。
諮商及心理專家說,這是典型的「情感撤離」,如果能在破壞關係的行為模式出現之前就踩煞車、建立友善溝通的橋梁,或許有機會改善。
累積負面情緒 寧可不開口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媒體公關召集人林萃芬表示,江女士是很典型的情感撤離,因為長期累積對對方的負面情緒,長期互動上覺得「講的話都不是他要聽的,只要一講話對方就會生氣」,無可奈何之下,沒辦法與之情感流動,心理上也「撤退」了。
林萃芬分析,雖然關係還不到連共處一室都不能容忍、仍願意照顧對方起居,但長期經驗已埋下深層恐懼,怕一開口就帶來生氣等不舒服的情緒,只能靠「不講話」來讓自己好過一點。
台灣大學學生心理輔導中心臨床心理師洪千惠表示,如果伴侶渴望對方回應的方式,一直不是對方可以理解或回應的,關係型態常見會走到「一個跑、一個追」的循環。比如,明明心裡有情感、也想關心對方,卻因為沒有好好表達,變成像是責罵或嘮叨,結果對方完全不覺得被關心,只想逃走。
善意表達感受 從減害做起
洪千惠表示,在進一步破壞關係的互動模式出現之前,如果觀察到是哪些行為持續破壞關係,並對這些行為踩煞車,就有機會改變。因為對於兩人關係來說,光是「減害」都算是一種改善。
減害,要從安頓好自己的心情狀態開始。先要允許自己的感覺和想法,接著就可以嘗試用善意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達出來。如果雙方都抱持友善、關心對方的態度,就可以稍微聊一聊,練習用不帶責備的方式去表達感受和需求,再往彼此需求都能滿足的方向,去調整互動的方式。
洪千惠提醒,常見的需求是在關係中被肯定、被接納、感受到對方在乎自己、有被愛的感覺、在對方眼中是個夠好的人。記得這些原則,將心比心地和對方互動,關係就能改善更多。如果還是覺得很難,可考慮接受諮商。
諮商師擅長幫助人看見行為表層的線索底下,還有哪些真正想要傳達的訊息。比如表面上的責罵和憤怒,底層其實是沒有被關心的難過,沒有被接納的受傷,更多理解彼此真實的感受,人與人之間就能更靠近。
推薦文章
-
毛小孩的陪伴/騎車摔斷腿好煩躁寶貝陪伴讓我轉念
-
毛小孩的陪伴/接手女兒米克斯 熱量營養都精算
-
親人去世 她罹延續性哀傷障礙
-
《影后》看到現實中普遍存在的「李子齊」?諮商心理師點出男人劈腿的11種心理狀態
-
毛小孩的陪伴/喵星人的陪伴 讓空巢期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