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學說話 親子共讀是關鍵
父母親都想讓孩子贏在起跑點,孩童成長發展歷程中,語言、認知等學習非常重要。一歲四個月大的彤彤是個少言的孩子,雖已會站會跑,但仍只會說出「爸爸」、「媽媽」、「吃飯飯」等句子,讓彤彤的爸媽擔心發展遲緩而求診。經兒科醫師指導下,透過簡單指令、書本閱讀與對話、增加親子活動時間等方式,建立孩子願意主動說話的情境,彤彤的語言能力明顯進步。
兒科醫師表示,寶寶的語言發育,透過親子共讀為方式之一;親子共讀應及早從零歲就要開始培養,而兩歲前是關鍵,超過兩歲後便很難養成習慣。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孩童的語言發展歷程,通常七至八個月時為牙牙學語期,會自然發出聲音或發出如「喔」之類單字;一歲時為語言起步期,應會喊「爸爸」或「媽媽」等稱謂,接近兩歲時是發現興趣期,應可說出由三五個字組成的簡單單字或片語,說出需求或甚至加入大人的對話。
而在語言發展歷程中,若透過讀圖卡、遊戲等互動方式,更有助孩童快速學習。
該怎麼親子互動,陳慧如說,寶寶出生後即可透過唸繪本(故事書)的共讀方式,不僅可治療語言障礙的孩童,也能幫助正常孩童的語言發展。國外曾針對三個月到12個月大的嬰幼兒進行研究,發現有接受親子共讀的寶寶,其兩歲後的語言發展及社交溝通技巧,都比沒接受語言共讀的孩童來得好。
另外,美國兒科醫學會更在2014年時,即將「家長應盡早唸故事書給孩童聽」,納入兒童照護的重要政策。而許多國際論文已指出,由兒科醫師介入推廣早期親子共讀,可以改變嬰幼兒家長對共讀的態度,也可促進幼兒腦部及語言發展與就學後的閱讀能力。
而為何要「讀」?陳慧如說,有國外研究顯示嬰幼兒對母親的聲音較能刺激腦部反應,透過親子共讀能增加嬰幼兒聽覺、視覺學習,促進孩童的語言發展,還可幫助字型意識形成的能力,而字型意識能力是孩童日後學習「閱讀」及「寫作」的基礎。
因此,繪本的選擇必須根據孩童的能力,若家長擔心家中寶寶太小、聽不懂故事內容,陳慧如建議可先挑五成以上為圖畫的繪本,使用簡單、明確且適當的字詞,誇張語調及豐富表情,並放慢說話速度,來提高寶寶對語音的辨識及理解能力,增加模仿的動機;等到寶寶有發音動機,再透過圖卡學單字,從圖像建構到故事解說來培養認知、模仿句型,增進語言技巧。
編輯推薦
推薦文章
-
跟著風機去旅行!達德能源美女董事長推薦四條自行車低碳路線
-
母女情仇未解影響三代人!等不到母親道歉遷怒女兒,年過7旬「允許自己恨媽媽」
-
「只當一天的父親!」5歲小男孩因太思念父親,對路人提出這要求 結局反轉如日劇情節
-
調查:近8成國小胖童吃飯配3C 做「這件事」可多吃蔬果、少喝飲料
-
從為女兒煮三餐,到期待他們周末回家吃飯!作家番紅花:歷經空巢期、更年期 才懂媽媽的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