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同輩有孫心生嫉妒…無法和兒溝通的我竟如此孤單
問:我的婚姻和兒女,和其他北美華人留學生家庭相似。因為結婚得晚,只有一個兒子A。他正常長大,讀書和事業都還算不錯,也已婚。我們自從退休之後,台灣和加州兩邊住。外人看來,我們一家過得無憂,但我們內心卻感到孤單。我們的媳婦B是朋友的朋友的女兒,他們一家是新移民,B外向活潑,大學畢業之後,從未上過一天班。她和兒子A在大學只是點頭之交,聽說兒子的工作環境靠近著名C大城市,她大學一畢業,就自己飛去C城,然後住進A的公寓,待了六個月,接著兩人就同居起來。
B其實是A的唯一女友,因為我們兩家有點認識,所以不好表示反對。他們已經結婚了七年,期間媳婦B從來没有工作過,天天到處找朋友,因為她天生和各類朋友都處得來,人緣特好。
眼看兩人都30好幾了,有次兒子業務出差,單獨回家,我問他有生育計畫嗎?兒子說媳婦花錢大手大脚,兩人没有積蓄,實在没錢生養。我聽了很難過,也不好批評。從去年開始,我們夫婦春夏季在美國,秋冬季回台灣。頭一年B就吵著要和我們回台灣過年,夫妻兩人還環島旅遊,足足敲了我們一大筆。
•媳婦從不打電話問候
除非有求,B平常從來不會打電話來問候。A雖然每逢生日或年節假期,會打電話給我們,但是最近換了更忙的工作,電話也是匆匆。我們美台兩邊居住,和兩邊的朋友、親戚、同學也時常見面,尤其網路時代,有LINE, FB, WeChat更可隨時連絡,但是A和B兩人,和我們親家常聚,偏偏就好像忘了我們似的,平日連個噓寒懷問暖都没有。
這一兩年,和我們比較近的親友,都做了祖父母。每次見面,他們都開心的秀秀孫輩相片,或是帶著他們的孫兒女來參加聚會,小孩個個可愛,令我們好生羡慕。我們想擁有孫子的渴望,漸成為失望,尤其回到美國,和兒子媳婦明明住在咫尺,他們卻很少主動問安,也不常串門。兒子工作特忙,不方便去看他,我們就好像没生過這個兒子一樣。
本來我們夫婦婚姻感情尚稱穩定,最近卻都因兒子、兒媳的事,心情鬱悶,先生更常常提起我在生完兒子後,為何做人工流產,拿掉下一個孩子?多麼可惜!否則多一兩個孩子,就不會這麼孤寂。那都是二、三十年前的陳年舊事了。
我也不是不難過的,以往和好朋友見面,大家無所顧忌,什麼都能聊。現在別人談兒孫,談某人子女懷孕等等,都會令我內心不悅和自憐。我是怎麼了?自問我是個溫暖的人,好友很多,乾女兒、乾兒子、侄孫都有。唯獨和自己的兒子無法溝通,過去他單身時,會說想和我單獨談談,現在怎麼這麼冷漠?為什麼這麼令我失落?
答:我可以感受你信中提到的落寞,這也是很多我們這一代父母的空巢(兒女長大離家)感受。我們從小在「百善孝為先」的倫理教育下長大;但是現在所處的國家,卻強調要培養子女獨立。等到兒女長大,如果在外州居住和工作,平日生活忙碌,只有在逢年過節才會團聚。兒女有自己的家庭,二老進入相互扶持的兩人世界,有時覺得心中空寂,自所難免。
有些收養家庭,因為找到親生父母,子女會不告而別,讓養父母不解和困惑。可是許多從小養大的親生子女,卻因為某種因素,或是不明原因而疏遠父母,一家人很難見面,讓父母極端痛心。
•家庭疏離親子皆痛苦
譬如,今年3月中國一部熱播的家庭倫理劇《都挺好》引起全球華人關注,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強勢的母親,不管事的父親,愚孝的大哥,啃老的二哥,促成了獨立又冷酷的小妹。從小心力交瘁的小妹,早早離開了原生家庭,不和家人聯絡。她自小到大没有得到過愛,也不會表達愛,只有在家庭危機時,才出來奉獻。這個劇本成功的塑造了傳統社會的痛點,也折射很多華裔家庭的愛怨和寬恕。
因為不知為何子女故意疏離,很多這樣的父母是痛苦萬分,會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忙,他們努力想找出自己過去身為父母的缺失。這樣的案例,其實也令心理醫生困惑。我們並不知,父母和子女以往究竟是什麼關係?親子是如何運作的?如果家中有別的子女,他們和父母關係好不好?如果這個很好,為何另外那個這麼差?這樣和子女失去聯繫的父母,感覺被兒女遺棄了。但只要子女去找父母,作父母的遲早都會和子女再次和解,就像《都挺好》劇中最後理解的女兒,放棄仇恨,敞開胸懷,和家人再次親密。
但如果子女長期有意的和父母疏遠,父母即使想盡方法求全,兒女依然没有改變。尤其是父母不知道疏遠的原因,內心的糾結和疑問是無止境的,沉浸在思念、氣憤、哀傷、失望、怪責之中,重複煎熬,更是不得解脫。從信中看來,你們的兒子真的長大了,有自己的事業和家庭,客觀的說,他們和你們其實是依然很健全的兩個家而已。
兒女長大有自己的人生,表面看來他們與父母逐漸疏遠,其實他們一般都過得很好,也没有什麼需要父母幫忙的地方。有些父母老是叨叨不休,以致有些兒女見到父母會感受到壓力,所以選擇躲避。因為每一代有不同的看法和文化價值,我們這一代,即便是遇到父母(或是公婆)施加的壓力,我們可能會選擇應付或頂撞;但是不大會完全逃避,或是脫離關係。
無論是哪一世代,或哪一個文化的親子關係,父母子女都是老天送給我們的禮物;但不是我們擁有的財產,不能永遠占有。「只要他們過得很好,家庭幸福,作為父母的,一切都是OK的」。因為,他們遲早都要掌握自己的人生,遲早都會遠去。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寫信,寫電子信,打電話,邀約…用盡方法,表達我們對他們無條件、無止境的愛。這個,你應該繼續不斷的努力。
•學習走入孩子的世界
我們為人父母的,要學會改變原有的觀念。如果渴望和長大的兒女溝通,只急著表達己見和交流,卻完全忽視了給對方交流的空間,結果父母一直追著子女,使得親子溝通變成一種壓力。最常在診所見到的,是父母問長大的兒女,為何不回爸媽打去的電話?兒女會說,因為你們大概說的都是同樣的事。孩子一旦長大了,兩代已經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因為兒子不再和我們共生,他們已經具有獨立生活能力,父母應該慶幸自己的家庭教育成功。
傳統上,華人父母往往太愛孩子,把孩子當成一生最為重要的人,總是希望為孩子做些事,孩子,不管多大,依然可以依賴父母。不想做媽寶的子女,長大後已經成功有了他們自己的興趣、工作、嗜好和人生。我們不能把他們帶進我們的世界,我們只好學習,想盡方法,走入他們的世界。他們不會喜歡我們一再的說教,如果可以主動問他們的意見和想法,就比較適宜。親子成為各自有平等,相互尊重的個體,反倒相處得更為融洽。
你信中提到,兒媳能夠想到和你們一起去台灣環島,生活玩樂好多天,表示她真的把你們當成家人,也代表你們雙方可以好好相處。我並不明白你們和兒媳經歷和演變的過程,是真的疏遠,還是你兒子體會到你們對媳婦有怨懟,或是他不好做人?還是他實在忙於工作,怕你們問起,究竟存款多少?還是他們正在努力人工受孕,害怕你們問起家庭計畫?或是他們正在努力投資某樣副業,不要你過問?……總之,他們有自己的生活,不希望你們事無巨細的一一了解。兒女長大了,這些也是極為平常的事。
•保持距離反而更親密
有位比我年長的女友,她兩個兒子都是濟世助人的醫生,且都已經成家,也都住在她家的附近,三家人都過得幸福美滿。兩個兒子都會說流利的中國話、西班牙語和英語,所以診所生意特別好,兩個兒子、媳婦、孫兒女都很有禮貌,逢年過節,我們也會時相往來。
最令我佩服的是,她和兩個兒子媳婦間的相處之道。幾乎每個周末,他們幾家大小都聚在一起吃頓飯,平時各家都有自己的社交生活。最近我介紹了一位洋女友掛診,去看她小兒子的專科疾病。我這位女友回來稱讚醫生專業,且關懷病人。當醫生知道是她母親朋友介紹來看病的,很自然的說起自己的母親,總是默默的在華人僑社擔任義工,熱心助人。他們兩兄弟會成為醫生,都來自母親的身教;他們一家成功的親子關係令人羨慕。
最近我和這位母親吃飯,偶然談到我們兩人共同的家庭內科醫生要退休了。她和我商量,何不一起再選擇另一位較年輕的x醫生。我很驚訝,她居然没有想和同樣從醫的兒子們商量,而和我商量?她說一家人在一起,氣氛歡樂,除非有特別的疑難雜症,否則她不願意給忙碌的兒子媳婦增加負擔。所以這麼多年來,三家雖然住得這麼近,依然可以相處的如此和諧。
你在信中提到,希望有孫兒女,但是迄今依然没有消息,而且又不敢催他們。的確,有了第三代,替很多老人家添加了很多生活情趣,更多接觸也使兩代親子關係更融洽。但是這種生育的事情,真的也不能強求。因為直接表達,可能破壞原有的彼此感情;即使真有孫兒女,也不能保證永遠會有幸福的生活。作為父母的,依舊要有自己的人生,保持「老年人要有自己的精神寄託」才行。
曾經在診所看過一對老年病人,他們在約12年前,開始照顧住在附近兒子和媳婦所生的一對混血雙胞兒女,並且照顧得無微不至,鞠躬盡瘁了五年。兒子和媳婦在婚姻七年之癢時,突然失和,打起離婚官司。主要撫養權,家事法院判給了媳婦。經過財產分配,媳婦分得較多的不動產。兩夫妻分居,剛剛開始各自生活,兩老依然斷續幫著照應和他們很親的孫兒女。
媳婦和他們禮尚往來,十分友好。不久,媳婦在自己娘家的外州找到更好的工作。兒子知道後和前妻大吵,没想到,媳婦竟帶著一對孫兒女不告而別。事後兒子每三五個月,就飛去外州看望兒女,但是對於老夫婦而言,看不到孫兒女,是非常沉重的打擊,兩夫婦本來身體還行,自己能料理衣食住行,自此之後,身心都垮了。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所以老年人不能對任何兒女事太過認真,太痴心。對於兒女,甚至孫兒女,都不能抱太多希望,否則太執著,容易受到傷害。媳婦是兒子的太太,不是親生的女兒,不能拿自己家裡的規矩和要求來過度期望她;當她不及自家的標準時,心中難免失望。千萬別把任何內心感受批評告訴兒子,這樣令兒子覺得難做,有壓力後反倒更想逃離,於是親子關係也會疏遠,適得其反。兒女本身工作忙,又覺著父母過得很好,會懶得打理父母。此時父母大可用特別卡片,或是電子信對兒子媳婦表示,「父母很思念他們」,問他們最近可好?
其實,當兒女長大後,作父母的依然有影響力。父母能否接納兒女的脆弱,接受他們一切,給予他們足夠空間,讓他們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相信他們已盡力,盡責,不以他們的成敗當成是自己的。尊重他們是有獨特的潛質、興趣、思想和感情,並不和你們的完全一樣。想要和他們做朋友,先學習從他們的立場著手,別老想著當個教誨的長輩。
真正能夠接受「兒子媳婦是一家,我們父母是另外一家」的觀念。建立淡定的智慧,培養自己多方嗜好,捨棄處處要想替他們安排,從此離開「兒女不能没有我的」錯誤心態。作為父母的放下了,兩代在一起會更開心的。父母自己也會有更豐富又多彩的退休生活。
著名的作家龍應台在她散文書《目送》(時報文化2008)中提到他自己的兒子長大之後獨立遠離,而衰老的父親和母親也一一重症逝世。她在文中寫著,對於人生親情的感受,「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是的,孩子大了,自然放飛。我們父母多愛我們,也自然離去。我們真的不必追,自己需要的是老伴,老友和自己的生活情趣。每個人啊,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的。
推薦文章
-
年初摸到腫塊 劉家昌癌逝!與甄珍夫妻緣僅9年卻吵了一輩子
-
《影后》看到現實中普遍存在的「李子齊」?諮商心理師點出男人劈腿的11種心理狀態
-
張慶光/出租爺奶 讓老有所用
-
開心退休要有「4包錢」 理財顧問給3建議讓你提早準備
-
2024退休力大調查/林媽利年逾80歲 仍勤到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