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成器?研究:常挨打 長大易有反社會行為
華人傳統認為「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方式,真的正確嗎?25日一份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孩子從小挨父母揍,不僅沒有證據會變好,還因此讓小孩「容易發怒」,同時罹患精神疾病和憂鬱症的機率增高,認知能力也產生困難。
這份由密西根大學與德州大學學者共同在「家庭心理學期刊」(The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發表的「打小孩傷害多於益處」(Spanking Does more harm than good)的報告,分析過去50年來有關「打小孩」的75份專業研究,所謂「打小孩」,不包括虐待型的暴打,只是指一般輕微的「打屁股」之類的小處罰。
研究者之一的密西根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凱勒(Andrew Grogan-Kaylor)表示,究竟應不應該對孩子給予適當的肢體處罰,已經爭議多年,研究發現,在年幼時期,被父母「打屁股」越多的孩子,長大後反社會行為越嚴重。
研究的另一位作者、德州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傑秀夫(Elizabeth Gershoff)說,這份研究,只要針對美國人可以接受的「打屁股」,或輕打四肢的懲罰,並不涉及肢體虐待重罰,結果發現,打小孩並不能帶來家長想要孩子順從的效果,體罰孩子,反而適得其反。
報告中提到,小時候被大人打屁股,是否長大後會有任何影響,分析多達16萬名孩子成長過程的結果顯示,小時候被打得越多,越有可能出現反社會行為,精神健康也易出現警訊,更嚴重的是,小時候被打的孩子,長大為人父母後,也對孩子體罰。
推薦文章
-
巴金森病多長者 神內外專家接力把關
-
吳佳璇/迎戰焦慮世代 準備好了嗎?
-
增進肌力、心血管健康 女性50歲後做6種類運動有助強健身體
-
集中10小時內進食 科學實驗發現間歇性斷食有助減緩失智症
-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失智症專家邱銘章預防失智現身說法 「我戴助聽器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