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兒走入人群 父母學著放心

聯合新聞網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張麗滿/台大醫院臨床心理師】

早期療育的概念已普遍被家長了解和接受,發展遲緩兒童除了求助醫療及教育資源外,父母的參與也是影響療效的關鍵因素。

所謂家長積極參與,並不是要家長天天帶著孩子跑不同的治療,而是要透過治療,讓家長了解孩子症狀或行為特徵,以利學習親職教養與親子互動技巧。

去年出國參加唐氏症世界大會。在機場,見到許多特殊的大孩子穿著整齊、獨自拖著行李箱、拿著證件、跟著排隊通關,他們不需要大人頻頻照料,即使有時動作稍慢,機場人員也會耐心引導。

在餐廳裡,孩子們自己選取餐點及飲料,能力較好的孩子會主動協助需要幫忙的孩子,大家一起吃飯聊天,飯後再收拾桌面、回收餐盤。偶爾看到孩子因挑食或不守規則而被糾正,也有固執己見或與大人鬧彆扭的情形,但觀察其親子對話,總能感受到家長對於孩子自主性的尊重。

參加會議後,更深刻體會親子互動與特殊兒童的心理社會發展息息相關,不只影響孩子的獨立行為及溝通技巧,也影響其同儕社交關係。與會的家長都是早療的過來人,他們融合親身經歷、提出以下忠告:

父母每天花一小時與孩子互動,學習專注地陪伴並回應孩子需求,更重要的是,學習隨著孩子成長來調整教養方式,其成效將勝過任何療育課程。

從小在日常生活中灌輸孩子重要的自我概念:「做對的事,並為自己所作所為感到驕傲;因你與眾不同而傷害你的人才是錯的。」教導孩子明辨是非:當我們沒做錯事時,不需要因為他人的取笑或異樣眼光而羞愧。

帶孩子走出家庭、走入人群。父母要學習戰勝自己心中的恐懼,我們的社會也需要學習關懷與包容。機會與風險通常同時存在,因此生命經驗才有拓展的可能性。

有一智障兒家長分享:「當孩子終於要自己坐公車的那個『第一次』,我內心有無數放不下的擔憂,但我的孩子卻一臉無懼。」孩子出門前,做父母的忍不住預想一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種狀況,叮嚀孩子「萬一…,你要…;萬一…,你要…」她的孩子卻說:「媽咪不用擔心,『萬一』的時候我會打電話給姊姊,或是問別人。」孩子這一番話突然讓家長頓悟:「是啊,他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這就是人生的學習啊!」

教養 唐氏症 發展遲緩 天花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