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檢查沒超標不代表沒事!醫提醒:「蛋白質不足」易忽略成陷阱
每年做健康檢查時,多數人關心的都是「膽固醇高不高」、「血糖有沒有超標」。然而,消化內視鏡專科醫師平島徹朗與秋山祖久提醒,不要只盯著超標的數字,檢查結果裡「低於標準」的數值同樣暗藏健康危機。
蛋白質不足,身體會怎麼提醒?
醫師指出,若蛋白質攝取不足,可能在檢查數據上不容易被發現,但身體卻會出現信號,例如總是覺得疲倦無力、睡一覺後仍覺得累、體力下降、免疫力變差等。許多人誤以為「檢查數字都正常」就代表沒事,其實可能正是營養不足、特別是蛋白質不足的表現。
為什麼要補足蛋白質?
蛋白質不僅是肌肉的重要成分,也會影響免疫力、消化吸收與腸道健康。專家建議,應均衡攝取動物性蛋白與植物性蛋白。以動物性蛋白來說,雞蛋是最佳選擇之一,每天建議攝取1~3顆;若有慢性疾病者,則以1顆為宜。
植物性蛋白則推薦納豆,不僅兼具動物性與植物性蛋白質,還富含水溶性與不溶性膳食纖維,可改善腸道菌相。特別是晚餐時食用,能在睡眠中發揮抗老化、增強免疫力的效果。
改善腸道與補足營養的好食材
除了雞蛋與納豆,醫師也建議在日常飲食中加入以下食材:
1. 花椰菜: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與礦物質。
2. 酪梨:含有維生素E與豐富纖維,能幫助降低壞膽固醇。
3. 蔥:具抗氧化與消除疲勞效果,青蔥段還含有多種礦物質。
4. 菇類:富含維生素D,可促進腸道蠕動。
5. 泡菜:發酵食品代表,含有乳酸菌與維生素B、C。
6. 吻仔魚:提供完整必需胺基酸,維持免疫功能。
7. 雞胸肉:高蛋白、低脂肪,是優質健康肉類。
醫師提醒:別忽略「低數值」的危險
平島醫師強調:「健康檢查不只是要看『超標』,更要注意是否有『不足』。忽視蛋白質不足,不僅容易導致疲勞,還可能增加腸道與免疫系統的負擔。」他建議大家在日常飲食中,除了肉類魚類外,主動把雞蛋、納豆、花椰菜等「腸道友善食材」加入餐桌,才能真正從內到外養好體力與腸道。
推薦文章
-
吃黑巧克力配牛奶很搭?6種食物組合不要一起吃 吃錯沒營養還可能傷身
-
不要怕吃澱粉,南瓜、糙米都是優質澱粉!澱粉攝取不足恐代謝失衡、影響免疫
-
常吃辛香料降發炎反應!飲食6習慣 癌細胞不上身
-
女性長壽、少病都有「1習慣」!30年研究認證 很多人每天都在做
-
早餐後別馬上刷牙、多打網球…6個小習慣可能讓你活得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