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碳水化合物不是罪惡,「1問題」才可怕!醫師教怎麼吃才能得到健康益處
近年來養生觀念提升,越來越多民眾開始重視飲食的選擇,許多新興的飲食法如低醣飲食、地中海飲食法等也受到關注,但有不少人聞「碳水」色變,擔心吃多了太多碳水化合物不利於健康。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許哲綸醫師指出,碳水化合物也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攝取不足可能反倒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比起完全避開碳水,正確的攝取和搭配運動才是重點所在。
缺碳水造成疲累無力 改吃其它食物也有盲區
許哲綸表示,碳水化合物是身體最直接的能量來源,攝取不足容易導致疲累無力,還會影響運動表現,降低代謝和健康狀態。此外,原型碳水,如全穀類含有豐富的纖維和抗氧化物,一碗燕麥的膳食纖維就比一盤高麗菜還多,因此要確保每日纖維量攝取足夠,碳水幾乎是必不可少的來源。
不少人在減重過程中,因為怕胖而減少吃碳水,改吃大量蛋白質或脂肪。對此許哲綸醫師提醒,植物和魚類以外的高蛋白質食物往往同時含有飽和脂肪,甚至是反式脂肪。這些壞脂肪不僅容易促進脂肪堆積,長期攝取還可能影響心血管健康。與其完全在日常飲食中排除碳水,不如學會「吃對食物」,在均衡飲食的前提下控制熱量攝取,才是維護健康的最佳方式。
不是所有主食都是純碳水 4招健康吃
許多人害怕碳水的原因是擔心血糖波動。許哲綸表示,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減少碳水攝取確實能在短期內減少血糖波動,但非肥胖的糖友過度減碳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加上缺乏運動,長期將造成更多問題。他也提供了四項建議,讓大家在攝取碳水的同時維持血糖穩定:
選對碳水的種類:很多人以為所有的主食類都是純碳水化合物,其實全穀類、五穀雜糧、根莖類等「原型碳水」含有豐富的的纖維素和蛋白質,以這些食材為主食再額外搭配蔬菜和蛋白質,就能減緩升糖速度。
調整進食順序:建議「先吃菜、再吃肉、最後吃飯」,延緩碳水的吸收速度,讓血糖平穩上升。
分配碳水的攝取時機:空腹後第一餐最容易讓血糖波動。白天不需要進行高強度體力勞動的人,可在早餐減少碳水攝取,將主力放在中餐和晚餐。
飯後動一動:飯後散步或簡單活動都能幫助肌肉吸收血糖,是最自然、有效的降血糖方式。
碳水化合物並不可怕 「吃了不動」才是問題
許哲綸強調,碳水化合物並非健康的敵人,真正的問題是現代人活動量不足。當身體缺乏活動,碳水提供的能量無處消耗,只能轉為脂肪儲存,缺少運動也是血糖難以下降的一大原因。他指出,許多運動員特別是長跑選手,最重視的營養就是碳水化合物,因為這是最高效的能量來源,對本身有在運動或想建立運動習慣的人來說,碳水化合物是不可或缺的良伴。只要注意攝取方式、選擇優質碳水並配合規律運動,碳水化合物同樣可以成為維持健康的重要一環。
【資料來源】
害怕吃碳水? 你真正該怕的是「不運動」!【延伸閱讀】
為何蛋白質這麼重要?5大功能一次看!吃魚還與改善視力、降憂鬱風險有關?
蔬食、素食不同!蔬食有「這些」好處 醫院設計3日套餐鼓勵蔬食飲食
【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5145】
推薦文章
-
一天兩餐跟一天六餐,哪個更健康?研究揭曉:血糖、體重、脂肪肝都降了!
-
75歲醫得糖尿病逾二十年 痛改一飲食習慣「告別藥物」還更年輕健康
-
加工食品都不好?攝取大量蛋白質就能增肌?破解常見營養迷思
-
豆漿不見得對每個人都好?營養師提醒4種人別多喝 小心愈喝愈糟
-
5生活習慣抗發炎!「洗冷水澡可以長壽」 必知冷水澡的6好處及7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