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糖毒性高又強,水果就是最可怕的糖?醫曝這種糖危害才嚴重
你可以先知道:
(1)「果糖」對於蛋白質的糖化反應性是葡萄糖的 10 倍,但人體血漿中果糖濃度不到葡萄糖的 1%,葡萄糖的關鍵性大於果糖,所以醫學上的「血糖」才會以「血中葡萄糖」為標準,傳言缺乏完整背景知識,傳言為易誤導的訊息。
(2)果糖、葡萄糖在人體內的腸道、肝臟、血液循環等代謝途徑複雜,血中果糖比葡萄糖少,難以造成傳言所說的皮膚、關節等病症。
(3)果糖來源不只從天然水果,還包括加工而來的「高果糖漿」,傳言未區分兩者,易使民眾望文生義、誤會天然水果,傳言易誤導。
網傳標題為「最可怕的糖 事實是果糖」、「果糖毒性又高又強」影片,提到果糖比葡萄糖更容易糖化蛋白質,導致軟骨、皮膚變脆,產生老人斑、關節炎。但專家表示,一般正常飲食中攝取的「葡糖糖」遠比「果糖」多,包括五穀雜糧、根莖澱粉、甚至蔬果中都有碳水化合物都可以在人體中轉化成葡萄糖,而天然果糖最主要來源是天然水果、血中總量很少,即使果糖對蛋白質的糖化能力比葡萄糖高,但是關鍵性不如葡萄糖,傳言只講一半、傳言易誤導。
且果糖危害最重要的問題應該是「高果糖漿」,以玉米、樹薯為原料,加工成含有果糖的「高果糖漿」、也被稱為「玉米糖漿」,應用於手搖飲、碳酸飲料、烘焙、鬆餅淋醬,傳言未區分兩者、易使民眾誤會天然水果,傳言易誤導。
網傳果糖毒性高又強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醣類最☠️可怕的糖 💀「果糖,果糖」💀 它的毒性高又強 因為它會讓糖跟蛋白結合,就會讓蛋白糖化,糖化後的蛋白功能就下降身體的軟骨,皮膚脆度就上升糖化過程也會產生老人斑,關節炎可謂是「甜蜜的殺手」👹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一)反應效果 10 倍 但總量只有 1%
傳言提到「最可怕的糖,事實上是果糖」、「果糖的五環會突出一個碳,這個碳會跟身體的蛋白結合」。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醫學界確實已知「果糖」對於蛋白質的糖化反應性,是葡萄糖的 10 倍,果糖確實比較葡萄糖更有效率地糖化蛋白質,但是一般民眾都知道,大家抽血驗血時,驗的「血糖」是血中葡萄糖的數值,因為人體血漿中,果糖濃度不到葡萄糖的 1%,所以雖然果糖的效率是 10 倍,但是數量只有 1%,因此醫學上才會以葡萄糖當作血糖的標準,並且定義檢驗數值、疾病診斷標準等等,傳言只講「果糖比葡萄糖更容易結合蛋白質」這樣醫學已知的基礎生化知識,去解釋皮膚、關節等臨床的病症,傳言說法易誤導。驗血以葡萄糖為指標 具代表性
柳朋馳進一步解釋傳言所提到的「果糖」蛋白質糖化反應,其實原理就跟大家熟知的糖尿病檢驗常用的「糖化血色素」(HbA1C)一樣。血紅素是紅血球裡面的蛋白質,血中的「葡萄糖」進入紅血球中,不需要經過酵素作用就可以直接和血紅素結合,形成糖化血色素,糖化血色素就是「葡萄糖」糖化蛋白質的百分比,正常值在 4% 到 5.6% 之間,5.7% 到 6.4% 就算偏高,超過 6.5% 就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只是一般口語上常常省略 % 的說法、直接講數字,但其實糖化血色素本來就是比例的概念;同樣的,血中的果糖也會糖化蛋白質,只是雖然效率較高、但總量太少,所以不具有代表性,所以醫學界測血糖時採用以葡萄糖為指標、而非果糖,原因就是兩者的比例差太多。
柳朋馳強調,果糖、葡萄糖都是在腸道吸收,但是人類所吃進去的葡萄糖跟果糖,還是以葡萄糖居多,例如主食裡就是以葡萄糖最大宗,澱粉、五穀根莖雜糧類、以及蔬蔬菜水果這些碳水化合物最後都會轉換成葡萄糖,反觀果糖的來源則以水果為主,但天然食物中所含的果糖其實沒那麼高,正常人不可能狂吃水果到以水果為主食,所以一般人只要正常飲食根本毋需擔心。
(二)代謝過程複雜 難以直接指向傳言病症
柳朋馳表示,吃進去腸道裡面的果糖數量不多,即使果糖在腸道裏雖然對蛋白質的糖化反應好、效率好,但是還是因為量太少,又要從腸壁細胞進入血液、由血液帶到肝臟、肝臟再透過血液循環系統帶到身體其他組織器官,因此血管中血清含有的果糖量已經非常少,難以影響細胞,甚至傳言所說的皮膚、關節;柳朋馳強調,糖尿病的疾病衛教都在像病人宣導血中高葡萄糖會導致全身血管、器官長期「泡在糖水裏」,導致腎病變而洗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等等全身性的影響,但就是沒有人這樣講血中果糖,可見葡萄糖、果糖對整體的實際差異有多大。
醣類研究貴又難 仍待更多研究努力
柳朋馳也補充表示,包括台灣在內、全世界研究醣類的人很少,應該說全世界研究醣類的本來就很少,國內最具成果的是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所以中研院累積了很多醣類的研究,很多疫苗的發展都是來自相關技轉,醣類的研究之所以困難、很少人做,基本上光是糖類的質譜儀就非常昂貴,和一般實驗室 DNA 電流機器相比價錢超貴,很多研究機構、醫院、大學都沒有糖類的質譜儀,甚至很多大學做研究還要去跟其他單位借機器、跑資料,雖然沒有正式統計,但是應該全台灣的機器數量用手指就可以數完,由此可見目前人類對糖類的了解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天然果糖不可怕 高果糖漿才是問題
柳朋馳提醒,與其糾結葡萄糖、果糖的危害誰比較可怕,其實重點應該擺在「總糖量」,總量控制對糖尿病患、甚至一般人的血糖都非常重要,正確地分配從每一餐、每一種食物攝取的糖量才是最優先的;此外,也不用因為果糖有很容易糖化蛋白質的特性,而抗拒含有果糖的天然食物,正常水果裡所含的果糖並不會過多到影響到皮膚老化、關節炎等等傳言所說的病症;第三點則要提醒民眾「隱藏版的果糖」,不同於天然水果,加工製成的「高果糖漿」也被稱為「玉米糖漿」,含有大量果糖卻是從玉米等澱粉中精製而來,常見於碳酸飲料、手搖飲、鬆餅淋玉米糖漿等,如果常常吃、天天吃這些高果糖的玉米糖漿的族群,才會需要擔心果糖比葡萄糖更容易糖化蛋白質的特性,天然水果中的果糖沒有問題、只是需要注意總糖量,有問題的是加工果糖過量攝取。
MyGoPen 查詢網路上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食藥署也曾在 2018 年於臉書粉絲專頁宣導「高果糖漿 原來不是從水果萃取!」,該文提到「為符合經濟效益,果糖漿常利用玉米澱粉、樹薯澱粉等當作製造原料,加入水攪拌後經過酵素水解、精製、異構化、分離、濃縮,而得到果糖漿,且為了不影響添加果糖漿的食品色澤,顏色為透明無色,常應用在果醬、冰淇淋、調味乳、果凍、醬油等食品中」,該貼文所延伸的連結文章則提到「最初發現果糖的確來自於水果,也是命名的緣由,但不符合經濟效益」、「現在的生產果糖的方式已經與水果無關」、「只要是澱粉,都可以拿來生產果糖」、臺灣三大業者中,有二家以玉米顆粒、一家以樹薯澱粉作為高果糖糖漿的原料」,該文也提到純果糖的甜度為蔗糖的 1.7 倍,目前市面上最常被應用的三種高果糖糖漿,就是以果糖的濃度為命名,HFS 42、HFS 55、HFS 90 顧名思義就是高果糖糖漿(high fructose syrup)分別含有 42%、55%、90%的果糖,其餘成分則為葡萄糖及少量的寡醣。
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果糖突出一個碳,會跟蛋白結合、讓蛋白糖化」,事實上醫學界已知「果糖」糖化蛋白質的效率是「葡萄糖」的 10 倍,但血液中果糖的含量只有葡萄糖的 1%,所以「血糖」仍以「血中葡萄糖」的數值做為標準、而非血中果糖,傳言只提到片面已知的醫學知識,缺乏對生化反應、飲食型態的完整概念及日常背景,傳言為易誤導訊息。且專家也表示,正常飲食所吃的天然水果並不用擔心果糖的問題,應該提醒民眾注意的反而是澱粉加工精製而成的「高果糖漿」,傳言沒有說明兩者差異,易造成民眾直觀字面、誤會天然水果,傳言並未善盡傳播正確資訊的良善責任。衛教資源: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2/video-sugar.html)
推薦文章
-
傷肝的不只酒 含糖飲料如「滴水穿石大敵」乳酸飲、蔬果汁也別輕忽
-
怎樣能長壽又無病無痛?營養師揭91歲老人「健康走向善終」飲食秘訣
-
糖友用瘦瘦針 護腎免截肢風險
-
擔心食物致癌什麼都不敢吃?2個決定性因素才是保持健康關鍵
-
全麥麵包一定是褐色,但褐色麵包未必是全麥!2處為關鍵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