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中國菜不舒服…「中國餐館症候群」是一種病?
美國韋伯字典(Merriam-Webster.com)裡的「中餐館症候群」(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CRS)是早自1968年起的一種病症名稱,中餐館症候群被描述為一種疾病,症狀是脖子、手臂和背部發麻、頭痛、頭暈和心悸,會影響人們飲食,「特別是大量使用味精調味的中國菜」。
對此感到不滿的一群亞裔人士,14日正式發起一場社群媒體運動,希望推翻「中國食物含味精、吃了會讓人生病」的刻板印象。他們認為味精存在於許多食物中,從蕃茄到母乳裡都有,也沒有證據顯示它與疾病有關。
確實有一群人吃了之後會感到不適,馬偕醫院營養室課長蔡一賢說,特別像是外國人,不習慣吃到味精,常常吃完中國餐館後就出現不適感,被稱為「中國餐館症候群」或稱「味精過敏症」。
味精真的有害健康嗎?
台大化工博士謝玠揚指出,一個東西有毒還是沒毒,重點不在東西本身,而在於「劑量」。味精的半數致死量是825克,以一個體重50公斤的人,要一口氣吃下825克味精,才有半數的機會致死。只要是正常食用,根本不用擔心味精有毒或不安全。
許多人都說吃了加味精的菜會口渴,謝玠揚解釋,人會口渴是因為鈉離子攝取太多,也就是吃太多鹽。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鈉最大的來源其實是食鹽,不是味精,以及各種零食裡的人工甘味。
蔡一賢說,口渴是一種生理現象,表示體內可能出現「鈉水不平衡」,應該要即時補充水分,國健署建議每天鈉的攝取不應超過2400毫克,民眾可以依照此數據酌量使用鹽巴或是味精。
推薦文章
-
良好的腸道有助健康老化 專家授5個應優先考慮的日常生活習慣
-
咖哩是抗發炎好物、辣椒可緩喉嚨痛?感冒適合及不適合吃的食物整理
-
服用感冒藥後突頭痛、視力模糊 醫揭秋冬這疾病患者暴增3成
-
冬天血壓易忽高忽低 吃鍋遵循「2少1多」、不要亂進補
-
患乳癌平均年齡早了7年 醫師建議避熱感應紙改用手機載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