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補鈣做白工!「鈣磷比」失衡鈣質難吸收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禾馨醫療小兒科醫師 陳映庄、營養師 宋明樺
根據調查發現,6歲以下幼兒的鈣攝取不足率約6成,其他年齡層更達9成以上,尤其是13~18歲國中及高中生的鈣攝取近100%未達建議量,顯示國人鈣質攝取普遍不足。
然而你知道嗎?台灣人不只缺鈣情形嚴重,連體內鈣質吸收都發生問題。禾馨醫療小兒科醫師陳映庄表示,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維生素D可促使體內鈣吸收,其中,飲食的鈣磷比也是促使骨骼健康的關鍵之一。
他解釋,鈣和磷是骨骼成長重要營養素,兩者在體內的吸收和代謝就像個翹翹板,彼此制衡。鈣和磷的濃度太高或太低,都不利於生長,唯有保持適當比例範圍,確保鈣被小腸充分吸收,減少噬骨作用,進一步維持骨骼生長發育。
因此,國民健康署建議,飲食中應遵循最佳鈣磷比1.3 : 1的攝取量,就可以達到最佳鈣質最佳吸收效果。但多數人都未曾檢視過飲食中鈣磷比的含量,尤其家中有孩童正值成長關鍵時期,爸媽更應注意飲食中的鈣磷比是否正確。
陳映庄強調,台灣人普遍對於補鈣食物有錯誤認知,認為缺鈣多喝大骨湯、烏骨雞湯跟吃魚、吃蛋等就好了。事實上,這些食物鈣質含量其實都不高,且鈣和磷的含量也非常不平衡,導致補鈣補不出成效。
營養師宋明樺建議,可在既有的飲食習慣中,替換鈣磷比較為良好的食材,加強鈣質吸收。如牛奶鈣磷比為1.2 : 1,片狀起司鈣磷比為1.4 : 1,若在飲食中加入,就非常接近國健署健議的黃金比例。
因此,家長可將早餐三明治中的火腿換成起司、奶茶換成牛奶,就可以平衡整體早餐的鈣磷比例。平時的飲食中可多加些蝦米、蛤蠣、小魚乾、青蔥等一起烹調,這些都是優質的鈣磷比食材。
陳映庄提醒,鈣質必須透過維生素D的轉化才能被人體儲存。而維生素D是人體膽固醇經過陽光日曬,然後由肝腎轉化,刺激腸胃細胞,使其分泌可與鈣結合的蛋白質,才能促使鈣吸收,達到補鈣效果,因此適度的戶外運動也是必須的。
推薦文章
-
「按時」服用保健食品更有效!他分析一天4個時段推薦攝取營養素
-
把優格當點心恐讓益菌白白浪費?營養師曝不同時間吃優格的效用
-
不要只會吃鮪魚、鮭魚!小魚更有益健康 營養師細數6大優點
-
常吃零食、少做飯?專家提醒4種重要營養素可能容易攝取不足
-
負重運動能增骨質密度 豆類補鈣要選傳統豆腐